“五組外國觀眾,雖然樣本不大,但從採訪的結果來看,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在這五組外國觀眾裡,其中四組都不認得陸湘兒。
“只有那位做音樂工作的中年大叔,知道陸湘兒是帕格尼尼金獎得主。
“從採訪結果來看,今晚這場音樂會,十分成功。
“而且,我剛剛去售票處問了,沒有剩票,可以說是座無虛席。”
正當激盪新聞記者對著鏡頭總結采訪結果的時候,攝像師突然將鏡頭一轉,對準音樂廳門口。
激盪新聞記者話還沒說完,鏡頭突然就移開了,皺眉問道:“幹什麼?”
攝像師伸手指了音樂廳門口一下,急切說道:“快看,那個是不是名人,我看著很眼熟。”
激盪新聞記者轉頭一看,第一感覺也是眼熟,很快就想起來是誰:“那個是……是……銀獎!快!我們過去採訪。”
他一下子想不起來這位小提琴演奏家的名字了,但記得他的外號,赫然正是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的銀獎得主,奧地利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帕特里克·佩特。
激盪新聞記者快步走上去,攔在帕特里克·佩特面前,用英語打招呼:“你好,我是華夏的記者,這是我的工作證,請問能問你幾個問題嗎?”
帕特里克·佩特作為奧地利的名人,不是第一次接受採訪了。
面對外國記者,更要保持莊重的形象。
他站定之後,整理了一下西裝下襬,答道:“可以。”
激盪新聞記者想起了這位銀獎得主的名字,問道:“請問你是帕特里克先生嗎?”
“是的,我是帕特里克·佩特。”
激盪新聞記者繼續追問:“你是專門來聽音樂會的嗎?”
帕特里克·佩特點頭:“是的,我今天上午才從奧地利過來。”
激盪新聞記者:“帕特里克先生,你是為了維也納愛樂樂團而來嗎?”
帕特里克·佩特緩緩搖頭,答道:“不是,維也納愛樂樂團是奧地利的著名樂團,我很喜歡,但平時合作比較多,沒有必要專門從奧地利飛過來聽他們的音樂會。”
激盪新聞記者眉頭一挑,追問道:“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你從奧地利專門飛來曼徹斯特聽音樂會?”
帕特里克·佩特很誠懇,答道:“是為了來聽Miss陸的演出,她和樂團合作的小提琴協奏曲非常棒。”
激盪新聞記者:“你和陸湘兒小姐,在帕格尼尼大賽上是對手,而且她拿了金獎,導致你只拿了銀獎,你們不是競爭對手嗎?”
帕特里克·佩特語氣平靜的答道:“在藝術的道路上,沒有對手,只有超越自己,才是攀登高峰的唯一辦法。”
激盪新聞記者:“你是專門買票來聽音樂會的嗎?在奧地利買票,難買嗎?”
帕特里克·佩特搖頭答道:“買不到票。”
激盪新聞記者:“那你是怎麼得到的門票?”
帕特里克·佩特:“我用兩張我的音樂會門票,和Mr.方換的。”
激盪新聞記者沒想到竟然是拿門票換門票,臉上露出了十分有趣的表情。
……
第二天,激盪新聞記者採訪的內容,釋出到網上,再次成為了熱點新聞。
【陸湘兒《梁祝》主題音樂會第二場,演出成功,座無虛席,國外觀眾好評如潮。】
這條新聞標題下面,還放出了採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