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了四家板材供應商,和吳建國交流清楚後,韋智傑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月銷需要1.38億張大板。
四大板材供應商,才解決了4800萬張大板。
還有9000萬張大板的缺口。
而且涉及的裝置,簡直就是天量,按當前的量計算,就需要960條生產線。
要滿足所有的量,不是要接近3000條生產線?
估計掏空國外的裝置產能,都不一定能在一年內交付那麼多。
思索間,韋智傑看到一群海鷗飛過上空,叫囂著往遠處的海面飛去。
他突然一愣,想起了家居服務平臺的叢集效應。
家居平臺的服務性質,本身就是叢集。
初期因為需要執行標準,所以選擇自營,選擇培養符合標準的設計師,包括書畫,服務流程,產品標準,等。
一旦形成了符合標準的服務團隊,後續再全面開放時,就有一個標杆效應。
設計本身不難,難在於標準的制定,因為設計之所以叫設計,本身就很少有標準。
韋智傑突然覺得自己這段時間陷入了誤區,他一直想要透過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
如此做,雖然一切都在掌控中,但是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制定標準,監督過程,完成結果就好。
想通了這些,他這段時間緊繃的心態都放鬆了下來。
表面上,韋智傑這段時間很放鬆,但是,背上了3萬億的貸款,說不緊張是假的。
而且這個過程進展太快。
雖然他有兩世記憶,但是平行世界的記憶中,他的高度不夠,而且他突然想到狼群效應。
頭狼雖然風光,但是一旦沒能帶領團隊走出困境,沒能大口吃肉,那麼他很快就會被拋棄。
韋智傑越想越深入,越深入,他越感到後怕。
他背後有方家,吳家支援沒錯,但當利益足夠巨大時,他們都不一定抵擋得住洶湧而來的洪流。
想通了這些。
2010年1月18日這天。
韋智傑組織開了一個會議。
這次的會議,包括了星輝家居高層,海投和瓊省商貿的高層,方家,吳家的高層也出席。
這次的閉門會議開了一整天,甚至開到了接近凌晨。
散會後,雖然大家臉上很疲憊,但是臉上很興奮。
方建設和吳建文臉上都很欣喜。
對韋智傑的評價,又上升了一個高度。
三天後,從海投與瓊商貿傳出一個令華國上下都興奮的資訊。
前不久剛獲得三萬億貸款,準備自建整個家居服務體系的星輝家居,突然調整方向。
由星輝家居總部出建設方案。
允許各地相關產業,參與到專案投資中來。
將直營店,服務團隊,製造工廠,智慧倉儲,物流配送,售後安裝主體分開。
將這些主體,根據過去一年的資料經驗,透過估值競價的方式,讓出主體,允許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