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道的最終是融合。
其實諸子百家這些年也在融合,諸子都在改變,只是沒有那麼明顯。
除了那幾位大道已經走到盡頭的大聖,無路可走,這些學子還是有回頭的機會。
一如當年的人墨子,又有當年的鄒衍。
他們都是背棄了儒家。再開一脈。
而諸子百家之中弟子改變學派的也很多。
其中儒家最多。
當然這主要原因是儒家弟子最多。
而學子在開闢文心之後,想要轉投另外的學派只要將一些不適合的理剔除掉,就可
以轉投其他學派,從二境從新開始。
這損失對於博士之下還是可以承受的。
陳勝雖然是雜家弟子,但是他們未必沒有機會。
許多聖者都在思量著用什麼辦法把陳勝拉攏過來。
看這文章與志氣,不出意外,未來至少也是一位天人。
一旦他進入理想第九山,說不得未來還有機會窺視聖道業位。
陳勝自然不知道他已經被聖者盯上,還在全神貫注的書寫。
他的文章已經寫了一大半,整體立意已經出來,在他的頭頂之上,一朵才氣之花,正在形成。
但是此時的陳勝自然是不知道的,他的筆下好像有了神,絲毫沒有停頓。
每寫一句,下一句自然而然的出現在他的腦海。
一個人的文章寫順立刻自然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陳勝不知道,但是他隱隱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上空有什麼變化。
這篇文章之中,他不斷的強調君權和相權的相互依存。
認為君權和相權就好像陰陽。
陰陽守正,互相調和,才是天地正道。
文思有如泉湧,每一句話都在筆下散發著光芒。
此時安期生的文章已經寫完,這幾篇寫下來,他也匯聚了不少的才氣,這些才氣雖然不如陳勝那般,但是也比其他人多了很多。
至於申,他也在寫,此時進度只比安期生和陳勝差。
這樣的文章對他來說,是直抒胸臆,寫的暢快淋漓,這是他自己的文章。
而此時他的頭頂之上,也匯聚了不少的文氣,甚至比陳勝還多一些。
這也是正常。
雖然理想山考核沒多少年,但是他們內部對這方面也早有預計。
押題這種事情也經常做。
文章寫多了自然而然就會凝聚出一股才氣。
平日裡這些才氣積攢起來,此時申壯志滿懷,意氣飛揚這些平日隱藏的才氣也漸漸顯現。
逐漸超過了已經停筆的安期生,又向陳勝的才氣靠攏。
陳勝和申,此時就是這第五山中最引人注意的兩個人。
“你說他們誰會最先凝聚才氣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