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明空顯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有些迫不及待的問道:“什麼好處?”
方修看著武明空,回答道:
“其一,在水泥官道上設定關卡,對來往的商隊徵收關稅。
關稅的標準由朝廷制定,地方官府不得干預。
在戶部設定道路司,負責這一部分的關稅。
每一年徵收上來的銀子,五成交給修路的商賈,直到付清修路的銀子為止。
另外五成,一部分上交朝廷,另一部分用於道路的維護。
其二,只有朝廷允許,水泥官道的兩側才能設定驛站,供旅人休息,並且出售乾糧和水等商品。
第一批驛站就交由修路的商賈經營,賺取的利潤,朝廷分文不取,但經營的期限只有十年。
十年之後,修路的商賈可以選擇繳納一筆銀子,繼續經營,也可以選擇放棄經營,由朝廷再選擇合適的商賈。
其三,修路商賈的子女,可以向朝廷申請,參加科舉。”
此話一出。
百官爆發出一陣熱烈的議論聲。
“水泥官道修建的成本高,給商賈一些利益,無可厚非,只是這第三點,修路商賈的子女,可以參加科舉,是否有些不太合適。”
“商賈乃四民之末,商人及其子女,不得參加科舉,更不得入仕為官,這是祖宗的規定,怎能輕易更改!”
《從鬥羅開始的浪人》
“重農抑商,自古以來皆是如此,方相何苦壞了祖宗之法。”
“設立關稅,已經能保證修路的商賈收回成本,讓他們經營驛站,則是讓他們有利可圖,在本官看來,這兩點已經足夠,為何還要有第三點呢。”
“方相這麼做,怕是別有深意。”
很顯然。
不少官吏對商賈的子女能參加科舉這一條很是不滿。
只是。
方修坐在這個位置上,做什麼,不做什麼,不是為了讓百官滿意。
在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
農業是重中之重。
重農抑商無可厚非。
但是,隨著技術的革新,生產力得到提升,減輕商賈身上的負擔就必不可少。
國家要興旺,社會要繁榮。
士、農、工、商,缺一不可。
無士不立,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
這是方修的理念。
至於百官和士紳接不接受,方修並不在乎。
因而。
聽見百官的議論。
方修並沒有反駁,只是環顧一週,眸子中迸發出寒光,不冷不澹的道:“這是本相的意見,你們誰贊同,誰反對?”
話音落下。
氣氛瞬間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