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小鎮即將迎來第一批業主入駐,黎耀陽還讓人準備了一個業主歡迎儀式,每家每戶都贈送了米油鹽等生活大禮包。
他在用這樣的方式提升業主對全新居住社群的認同感。
封閉式小區在這個時代屬於首創,尤其對於之前生活在華埠,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華人來說,完全封閉式的小區帶給他們極強震撼。
看著身著紅色制服,如王室衛兵存在的保安隊,正沿著小區外牆一絲不苟的列隊巡查,滿滿的安全感讓他們覺得自己花費大半輩子積蓄買下的房產值了!
物業管理人員的貼心微笑;業主食堂美味飄香;小區溪流環繞綠樹成蔭,所到之處的每個細節,都讓即將入住新家的業主們如置身雲端一般,身子輕飄飄的。
這裡就是他們的新家,夢想中的天堂。
黎耀陽坐在車內,親眼目送第一批業主進入小區,拍了拍前面的小二:
“走吧~”
“陽哥,不看了?”
“不用看了,一張張臉上洋溢著的笑容足以說明一切了。”
小二砸了咂嘴:
“陽哥,我第一次覺得咱們做的事情,是對社會,對父老鄉親有益的。”
“這話說的,難道我們以前在搞破壞?”黎耀陽莞爾道。
“不不,我不是這個意思…”小二嘴笨,支吾了半天也沒解釋明白。
“行了,知道你什麼意思,開車,去旅館。”
“是!”
說實話,對比這個年代其它公寓,新華小鎮真的是天堂一般的存在。
不光是醜國,全世界都一樣,哪怕是曾經世界的中心,大西洋對岸的歐羅巴大陸也都一個奶奶樣。
當然,相對來說醜國還要好一些,他們率先做出了變革。
巴爾扎克筆下19世紀的“公寓味道”,那是“一種閉塞的、黴爛的、酸腐的氣味,叫人發冷,吸在鼻子裡潮膩膩的,直往衣服裡鑽”。
“那是剛吃過飯的飯廳的氣味,酒菜和碗盞的氣味,救濟院的氣味,老老少少的房客特有的氣味,跟他們傷風的氣味合湊成的令人作嘔的成分……”
除非運氣太差,21世紀巴黎的住店客人大機率不會聞到這種氣味了,以上卻是旅館、公寓這樣事物在走向現代之前的實情。
理解旅館首先得了解旅行本身:這個時候的旅館,顯然不總是和後世人心目中的旅行聯絡在一起。
鄉下人和異鄉客湧進城市,為了一種全新的生活做準備,不求現在那些打卡景點的年輕人在意的網紅氣味。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不是市政廳和美術館,旅館才是社會能量的變壓器,“人”是其中主要的流通介質。
在這方面,醜國的新旅館獨領風騷。
儘管不乏水晶吊燈和彩繪的天花板,它沒有刻意強調“皇家”“攝政”的噱頭,最引人注目的是酒店的規模和設施。
1827年設計的特雷蒙特旅館,建築上可圈可點的北美酒店,已經有170間客房,會客廳、閱覽室一應俱全,裡面的餐廳足可以容納200人。
去過波士頓的英國作家狄更斯描述說,它“不大,也就比(倫敦的)貝德福德廣場小一點”。
初具現代面貌的此類旅館裡面,重要的不是睡房,而是公共空間。
字面意義上叫“畫室”,可不是用來畫畫的,實際是會客廳,旅館成就了一個城市裡最主要的社交聚會。
入住者常常帶有家眷,旅館房間因此以家庭套間為主,一開始男女有別,男人穿梭於公共場合的同時,另外為女眷設計一套社交空間,甚至連入口都是單獨設定的。
至於那些單個的房間,一般只能供單身男客留宿,獨自出門的女人是不存在的。
這個模式很快就傳遍了北美大陸,於是紐約有了位元雷蒙特規模大了一倍的阿斯特旅館,新奧爾良的查爾斯旅館又將阿斯特客房數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