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5年,英國國王亨利三世的私人香料藥劑師羅伯特·蒙彼利埃在倫敦開設了首家藥房。
他將香料和草藥混合物用糖黏合在一起,製成藥膏後出售。
在亨利七世在世的最後幾年裡,醫生將糖加入玫瑰水、紫羅蘭和肉桂作為治療亨利國王的藥方。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僱用龐貝先生為其首席藥劑師。
1748年,龐貝的著作《藥物全史》經翻譯、編輯和加工後在倫敦出版。
該書用5頁的篇幅介紹了糖的特點、種植、烹飪和醫學用途。
龐貝認為,糖除了製作美味的糖果、甜品和飲料之外,還有利於內臟的健康,甚至可用於治療哮喘和咳嗽。
然而,當龐貝先生仔細檢查路易十四的身體時發現,糖腐蝕了他的牙齒。
這本書列出了所有種植糖料的地方,並認為:
“現在,牙買加和巴貝多產的糖最為優質……其次是里斯本產的糖……”
再說回大西洋城的太妃糖,黎耀陽跟隨凱莉來到他們家的製糖工坊,瞬間被一股甜蜜的氣息包裹。
鹽水太妃糖的基礎配方非常簡單,只需要將糖、玉米糖漿、黃油、鹽、水一股腦倒進鍋裡,小火加熱至123℃125℃左右,就成了太妃糖漿。
接下來,才是鹽水太妃糖美味的秘訣——拉伸。
現在還屬於最早期的作坊生產中,太妃糖漿需要冷卻四到六個小時,變成半凝固狀態。
然後,工人把近10公斤的一大坨糖漿掛在一個大鉤子上,糖漿藉助重力被拉長後,工人將糖的一頭重新掛回鉤子上,再一次藉助重力來拉伸。
糖漿在這樣反覆的摺疊拉伸中不斷混入空氣,變得輕盈有韌性,口感也變得更有嚼勁。
此時,太妃糖就可以被輕易地拉成細長條,切成小段進行包裝了。
而在現代的工業化生產中,這樣繁重的體力活會由專門的機器代勞。
然而,還是有不少人認為手工製造的太妃糖口感更好。
再加上其原料和製作都不復雜,因此在現在這個時間段,太妃糖剛剛流行起來的時候,就有不少人在家自制。
雖然操作簡單,但拉糖畢竟是個力氣活,時常要動員全家人一起上陣,拉糖也就漸漸成為了當時常見的一項家庭活動,名為“taffy pull”。
後來它甚至發展成一種拉糖派對,一眾親朋好友齊聚一堂,女主人事先準備好糖漿並待其冷卻,大家挽起袖子,把手洗乾淨,再仔細抹上黃油防粘,然後就可以動手拉糖。
起初,糖漿會像膠水一樣黏住手指,看起來十分狼狽。
但只要耐心反覆拉伸,糖漿的質地就會漸漸乾爽起來,顏色變淺,泛出甜美的絲質光澤,然後就可以用鋒利的剪刀將其剪成小段,用糖紙包裝起來。
這樣的派對一般在聖誕節前舉辦,正好可以儲備不少聖誕糖果。
而這也是孩子們一年中最期待的時光——家裡熱熱鬧鬧聚了一大群人,可以跟同齡的小朋友四處亂跑,哪怕把廚房和客廳弄得亂糟糟也不會受到大人斥責。
而拉糖的重頭戲也是一定要參與的,對他們而言,拉扯彩色糖漿就像玩橡皮泥一樣有趣,還可以偷偷扯一小塊塞進嘴裡,哪怕被糖漿黏住牙齒,也是無與倫比的甜蜜。
可惜如許多費時費力的傳統節日活動一樣,拉糖派對後來也已淡出醜國人的生活,不少年輕人只在糖果店的展示櫥窗中見識過太妃糖的製作。
很少有人還願意費心召集朋友來家裡拉糖,再花上數小時去收拾殘局。
拉糖派對的光輝歲月,也只存在於老一輩人惆悵的回憶當中了。
在英語中還有一個詞“toffee”,也翻譯成“太妃糖”。
很多人認為taffy和toffee不過是同一種糖的美式和英式稱呼,但事實上它們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糖果。
如前所述,美式taffy要經過拉伸的步驟,成品軟韌而有嚼勁。
而英式toffee分為軟質和硬質兩種口感,都不需要拉伸。
軟質toffee當是太妃糖最為古老的形式,它使用糖、糖漿、黃油、淡奶油等原料,混合加熱至120℃左右關火,冷卻後即可直接切塊。
由於沒有經過拉伸,它比美式taffy更為軟糯黏牙。
而硬質toffee大多用糖、黃油和水一起加熱(有時也會用少許醋和糖漿),冷卻後凝成硬邦邦的巨大糖塊,需要用錘子敲碎成小塊才能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