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票票!)
那有沒有能夠隨吃隨取的“甜味”呢?
透過啃咬甘蔗,印度人民發現甜味來自擠出來的液體,雖然這是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但是在之前的幾千年間,人類竟然從未發現!
阿三人在日常的做飯中就已經知道一個道理——大火收汁,那麼熬煮甘蔗汁會不會就能夠得到濃縮的“甜味”呢?
他們說做就做,將擠出來的甘蔗汁收集起來,然後用容器盛著進行加熱煮沸,隨著汁水的逐漸濃稠,再經過冷卻,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塊蔗糖誕生了。
天知道這種似乎只有天上才有的甜蜜味道帶給人世間什麼樣的衝擊。
白糖的出現,似乎是人類第一次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而這樣的幸福自然不是阿三人民能夠獨享的。
到了華夏周朝時期,進行甘蔗貿易的商人才開始踏足這片神奇的古老大地。
當週朝皇族第一次品嚐到甘蔗的甜味時,他們對這種從未品嚐過的味覺產生了濃烈的興趣。
在天子的建議下,兩廣地區開始引入甘蔗進行種植,並研發了一種新型的吃法——不再啃著吃甘蔗,直接用重物碾壓甘蔗收集汁水,盛在容器裡面。
這估計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杯“飲料”,甜甜蜜蜜的甘蔗汁,可遠比可樂帶給人類的衝擊要大得多。
自從周朝開始種植甘蔗,聰明的華夏人就在“如何更好地吃甘蔗”這個話題上展開了研究,並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阿三的蔗糖是透過熬煮製成的,而華夏的蔗糖是透過暴曬製成的。
漢武帝時期,張騫從漫長的絲綢之路帶回來一個印度的製糖秘方,人們看過之後就開始如法炮製,可能華夏人民對美味的要求比較高。
感覺煮出來的蔗糖不緊實,甚至有點黏牙,於是人們就開始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一次偶然的機會,漢朝人民發現在陽光的暴曬下同樣能夠製成塊狀物的蔗糖,他們就開始在這個方面進行“深造”。
透過對陽光角度、甘蔗的量等深入的研究,他們終於製作出了口感更佳的糖塊。
雖然華夏曬出來的糖塊跟印度的比著有一點不同,但是很多皇室貴族還是感覺阿三的好吃。
華夏曆朝歷代的人民對“糖”的研究從未放棄,直至唐朝,華夏人做的糖才被公認為比印度的美味。
當時唐玄宗為了研製“糖”的最新做法耗費了不少心思,甚至叮囑玄奘去印度求經時順便帶回來阿三製糖的最新秘方,看來人對“糖”卻是十分瘋狂。
糖的味道卻是好吃了,但是色澤看上去就還差了那麼回事。
於是,華夏古代關於“糖”的改變再次登上歷史的舞臺。
元朝忽必烈善戰,將戰火一度蔓延到了歐洲,他發現這裡的糖要比國內的白,於是就將會製糖的巴倫比人帶回華夏進行“技術交流”。
巴倫比人教元朝的人們在蔗糖里加入樹灰,聲稱這樣可以將糖的色澤變白。
人們半信半疑地照做,沒想到卻是如此,糖白了不說,口感上反倒另有一種風味,於是起了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名字——白糖。
這個時期的華夏,在製糖業上無人能及,受到了歐洲各國的青睞。
關於白糖,還有一個小誤會。
1981年,季先生收到了一個敦煌殘卷,正面印著阿三佛經,背面記載著他們的製糖技術,但是“白砂糖”這個名詞是用“cini”進行表示的,而這就顯得非常的奇妙了。
在阿三,“cini=華夏”,這就說明華夏人民認為白砂糖是華夏最先發明的,而這卻是個天大的誤會。
雖然華夏的白砂糖好吃,但是製作的方法還是向巴比倫人學習的,嚴格意義上,白砂糖的發明者應該是巴比倫人。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以至於阿三人錯認為白糖是華夏發明的呢?
這要追溯到華夏的明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