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麥考密特上校的領導下,《芝加哥論壇報》在梅迪爾時期的保守主義基礎上走向極端,成為醜國右派的主要代言人。
上校在報社說一不二,署名“.Mc”(他的名字的英文縮寫)的備忘錄在報社就是天條,沒人敢違背。
他在堅持狹隘的民族主義,反對一切外國人,更反對英國;
在老大選舉上也表示出強烈的愛憎,他反對杜魯門當選,更反對艾森豪威爾入選。
他的報紙常常發表言辭激烈的社論,社論也影響到報紙上的新聞,使得該報一度因政治上的偏頗遭到普遍批評。
但上校始終以“世界上最偉大的報紙”自居。
再過幾年,他將在報紙上用盡一切方法反對羅老大及其推行的新政,結果在1936年一次民意測驗中被評為“最不公正和最不可靠的報紙”。
後來更是被華府的記者評為“一家最明目張膽地帶著偏見報道新聞或添油加醋加以渲染的……報紙”。
不過,麥考密特上校運氣一直很好。
該報儘管言辭激烈、屢遭批評,儘管總是企圖證明自己正確別人錯誤,但仍有廣泛讀者,並受到很多象人的支援,發行量保持較快增長,特別是在廣告方面狀態一向很好。
麥考密特在主政該報期間,創辦了收聽率頗高的WGN廣播電臺,建起了36層高的論壇報大廈,還在芝加哥郊區擁有1000英畝的農莊別墅。
特別值得驕傲的是,1947年,該報的發行量於創刊100週年時達到歷史最高點,平日刊為103萬份,星期天刊為154萬份。
在全國範圍內排行第二,超過他的只有該報的姊妹刊——表哥帕特森上校經營的紐約《每日新聞》。
上校因此一直具有強烈的自信心,直至1955年去世。
麥考密特上校去世後,因家族沒有直系繼承人,《芝加哥論壇報》由高層管理人員接管,編輯方針依舊。
1969年,克萊頓?柯克帕特里克接任總編輯,開始了一系列大膽的改革,諸如放棄了“為醜國人辦的醜國報紙”這一狹隘的民族主義口號。
停止了新聞欄社論化的做法,扭轉社論的偏激傾向等,同時擴大了編輯部的規模,加強了新聞採編的力量。
因此,1969年被醜國新聞界認為是《芝加哥論壇報》的轉折年,報紙的質量也有顯著提高。
1972至1976年間,《論壇報》因地方調查性報道獲得了3項普利策獎和1項國際新聞報道獎,總數相當於該報前50年獲得此獎項的總和,報紙的發行量也穩定在75萬份左右。
1977年1月1日起,報紙放棄了上校那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報紙”的口號,將其從頭版撤銷。
1981年,《奧蘭多前哨報》的總編輯詹姆斯?D?斯夸爾斯接替退休的柯克帕特里克擔任總編輯。
新任總編輯利用該報新啟用的全國最好的印刷中心,於1982年重新設計版面,大膽使用彩色,高度重檢視表設計,使報紙面目煥然一新。
在1983至1994年的11年內,報紙先後獲得2項普利策漫畫獎、3項普利策社論獎、1項評論獎、2項解釋性報道獎和1項全國報道獎,總共9項普利策獎,令同行刮目相看。
《芝加哥論壇報》正以一份高質量的大型開明報紙的面目躋身美國頂尖報紙行列。
1989年,斯夸爾斯總編輯在競爭公司總裁失利後突然辭職,由傑克?富勒接任總編輯一職。
富勒曾任該報社論版主編,並獲得普利策社論寫作獎。
富勒於1997年升任論壇出版公司總裁,該公司是當時全國排名第八、如今排名第二的報業集團論壇公司的下屬一級公司,掌管公司所有報紙。
這便是《論壇報》的前世今生!
黎耀陽之所以來參加剪彩儀式,完全是因為塞西爾的關係,塞西爾跟羅伯特麥考密特關係不錯,雖然不是一路人,但兩家頗有淵源。
帶上黎耀陽也是因為《大西洋城日報》日漸強大,也需要在新聞界多一些盟友。
《紐約時報》算一個,《費城問詢報》算半個。
要是能加上《芝加哥論壇報》,基本可以保證在醜國東北部的地位穩固。
不過難度有點大,概因羅伯特麥考密特此人心胸之狹隘,黎耀陽擔心自己忍不住掏槍斃了他。
果不其然,剛一見面,對方就給了他一記下馬威。
 
1秒記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