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再將訊號傳遞給南邊的友鄰,如此接力傳遞,一個小時之內,整個艦隊都已收到命令。
德軍官兵升起被禁止懸掛的德國海軍軍旗,同時開啟了船上的通海閥門。
公海艦隊終於迎來了它的最後時刻,12時16分,飄揚著軍旗的公海艦隊旗艦“腓特烈大帝”號首先沉沒,其它各艦也陸續步其後塵。
當留守港內的英國人發現德國人的舉動後,立即通知出海演習的艦隊,同時召集士兵強行登上德國軍艦,試圖阻止德國人的行徑。
德國人對此早有準備,在所有軍艦上,通海閥門和水下魚雷發射管在被開啟後,其控制機關都被破壞。
船艙間的水密艙門也全部開啟,一些水密門的把手上還被纏繞其上的鐵絲與艙壁緊緊相連,短時間內根本無法關閉艙門。
在“國王”號上,英國人槍殺了包括艦長在內的八名官兵。但身受重傷的工程師還是完成了放水任務。
英國人唯一的辦法是趁德艦沉沒之前,將其拖拽擱淺。
但是拖船有限,只能指望自己的軍艦早點兒返回。而當英國艦隊於當天下午兩點終於趕回基地時,已經大勢已去。
最終,包括5艘戰列巡洋艦和10艘戰列艦在內的52艘戰艦沉入大海。
只有一艘戰列艦和部分輕型艦艇擱淺成功,就這樣,公海艦隊以其悲壯的自沉,追隨它的帝國而去。
從這時開始,在德國海軍官兵中開始流傳一句新的口號:“別抱怨,再試一次。”
很多人沒明白,德國人為什麼選擇了這樣一種極端的方式來結束,既然已經戰敗,投降也沒什麼可丟臉的。
但道理不是這麼簡單的。
海軍與陸軍不同,作為一支貴族兵種,海軍的建設需要大把地燒錢,迄今為止只有少數國家能夠維持龐大艦隊。
然而一旦這個國家戰敗,昔日投入巨大開銷的海軍又該何去何從呢?
順從地向敵方投降,然後把昂貴的軍艦贈予敵手?
還是拼死一搏,弄個魚死網破?
都不是!只能自沉。
就好像你費盡心血做成的專案,結果要拱手讓給敵人,誰能願意?
在歷史上,清朝和德國的海軍都曾經歷過戰敗的恥辱,而他們又都有一支規模可觀的艦隊。
首先我們來看德國的公海艦隊,這是一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令英國海軍寢食難安的海上力量。
作為傳統的海上強國,英國一直以來的基本思路就是確保己方海軍對歐洲大陸的絕對優勢,而德國打破了這種局面。
經過俾斯麥的縱橫捭闔,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皇位傳至威廉二世時, 德國的軍事、工業、經濟等各項指標已經遠超法國,英國人敏銳地察覺到德國很有可能打破歐洲大陸的均勢。
而就在這個時候,剛愎自用的威廉二世趕走了俾斯麥,試圖在陸上和海上全面實現德意志的崛起,於是英德之間的軍備競賽開始了。
憑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德國在公海艦隊的打造上不惜血本。
截止一戰爆發之前,其主力戰艦的火炮數量已經達到英國皇家海軍的四分之三。
可以說除了英國之外,德國在海上足以匹敵任何一個世界強國,而這也正是讓英國人耿耿於懷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德之間在海上死磕,可惜正當海上難分伯仲的時候,陸上傳來訊息:德國戰敗了。
由於長年累月的陣地戰拖垮了德國後方的經濟,而醜國的參戰又瞬間改變了力量天平,因此不堪重負的德國宣佈投降。
此時一支擁有11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5艘戰列巡洋艦和50艘驅逐艦的龐大德國艦隊也在投降之列,他們會甘於把幾代德國人的心血拱手相讓嗎?
當然不捨得!
可硬拼也沒有實力,畢竟陸上已經投降,艦隊即使再強大也不可能永遠不靠岸。
幾經思索之後,艦隊總司令馮·羅伊特將軍決定將艦隊葬身海底,這也是最好的辦法。
從此,德國人的驕傲不復存在。
由於沉沒的船隻數量龐大,在海底形成魚類良好的棲息地,後來不少戰艦打撈上岸陳列,斯卡帕灣也成為許多潛水愛好者的探險場地。
 
1秒記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