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古典伏特加的標準生產過程。
後來的極品伏特加可能還多一道用牛奶來進行再淨化的過程。
有些40度的伏特加還用檸檬、黑豆和西伯利亞野果來浸泡,這樣的話,其釀造過程還需增加幾道程式。
例如,想在瓶子里加上幾顆小尖椒,這道工序怎麼也無法實現自動化。
伏特加是以多種穀物(馬鈴薯、玉米為原料,用重複蒸餾,精煉過濾的方法,除去酒精中所含毒素和其它異物的一種純淨的高酒精濃度的飲料。
伏特加無色無味,沒有明顯的特性,但很提神。
但因為口味烈,勁大刺鼻,除了與軟飲料混合使之變得幹洌,與烈性酒混合使之變得更烈之外,別無它用。
但由於酒中所含雜質極少,口感純淨,並且可以以任何濃度與其它飲料混合飲用,所以經常用於做雞尾酒的基酒,酒度一般在40度一50度之間。
為了生產伏特加,阿爾伯特用了很多種原材料去嘗試,最終選定黑麥,將其燉成糊狀,然後在在釀酒廠發酵和蒸餾。
阿爾伯特還鼓搗出一種叫做浸漬的生產工藝,由純酒精和浸軟水果混合而成,然後在低溫下蒸餾,形成浸軟濃縮物。濃縮的混合物與釀酒廠的自流井水混合,以達到裝瓶和裝瓶的強度。
這些口味不是木炭過濾的,在裝瓶前是透過纖維素顆粒過濾器過濾的。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帶有水果味道和口感的精油被保留下來。
阿爾伯特釀造的伏特加包括芒果香、檸檬茶、血腥瑪麗、粉紅葡萄柚、黑覆盆子、橙子、柑橘和姜皮等多種複合香氣。
口感濃郁細緻,如絲般順滑,隱約散發香草芬芳,是伏特加中極品。
最終,這款被命名為橡樹的伏特加,被灌裝如一隻細長雪白的磨砂玻璃瓶子中,加上蓋子封好,就可以上市售賣了。
瓶身被貼上了透明標籤,標籤印有一棵巨大橡樹,橡樹下隱隱約約是一片墳地,但也可以被當成石碑看待。
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正是大西洋城位於墳地釀酒廠入口的外景,只不過被進行了藝術和模糊化,不熟悉的人不可能知道標籤上的風景是哪。
至於那棵橡樹還真就是入口處栽種的,是後移植的,為了掩人耳目,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只能看到橡樹巨大的樹冠,看不見釀酒廠的入口。
第一批50箱酒被直接送到了育空,那裡才是伏特加該去的地方。
至於價格嘛,加上運輸成本,單瓶售價接近80刀,這一趟就是24000刀。
這還是為了試水,不知道會不會受到追捧,如果銷售情況火熱的話,價格還能再漲一漲,走一趟不賺10萬刀都對不起這一路上的辛苦。
小七負責押貨,暫時找不到合適的人,只能辛苦他,別人也不放心。
小七他們出發以後,阿爾伯特把黎耀陽叫到酒廠說了個事情:
“我想去歐洲轉轉。”
黎耀陽愣了下:
“去歐洲?為什麼?”
“我需要一些靈感,天天悶在酒廠裡思維都枯竭了,我需要靈感刺激新酒的誕生。”
釀酒還需要靈感?是不是欺負他不懂?
黎耀陽撓撓頭:
“也不是不行,你準備帶誰去?時間多長?”
“我自己,一年吧,現在走的話,明年這個時候就能回來。”
“一年?那這期間…”他擔心阿爾伯特的離開,會讓酒廠的執行出現問題。
現在可不是後世,可以雲辦公,現在想要聯絡個人,難度不比登天小。
 
1秒記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