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票票!)
《紐約時報》率先準確報道了泰坦尼克號的沉沒,在眾多混亂報道的報紙中獨樹一幟,打了一個漂亮仗,贏得讀者尊敬。
4月18日,卡帕西亞號滿載倖存者開往紐約港,紐約各家媒體爭相準備採訪,不過這一次,《紐約時報》又搶先了一步。
記者偽裝技術員,穿越採訪封鎖線
在紐約港,聚集了成千上萬的民眾,他們迫切的想知道自己的家人有沒有在災難中倖存下來。
當然,這其中也有各家報紙的記者,他們希望得到一手資料,尤其是想見到泰坦尼克號工作人員以瞭解事故詳情。
面對空前的災難,白星輪船公司和警方封鎖了現場和一切採訪渠道,拒絕了國內外所有記者。
範安達在卡帕西亞號停泊的紐約54號碼頭街口旅館租下一層樓,架設了四條直通《紐約時報》編輯部的電話線,以保證訊息暢通。
同時,為了穿越採訪的封鎖,範安達找到一名記者讓他扮作馬可尼電報公司的技術員隨從。
由於警方只允許馬可尼一行登船瞭解情況,而所有無線電報務員幾乎都是馬可尼公司的僱員,所以記者辦成馬可尼公司僱員很順利地登上卡帕西亞號。
在卡帕西亞號上,記者第一個見到了泰坦尼克號無線電報務員哈羅德·布萊德。
布萊德成功被救起,而他的上司卻遇難了。
布萊德是泰坦尼克號的英雄,他在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後一直髮送CQD遇難訊號求救,布萊德最後傳送了新的SOS遇難訊號,直到泰坦尼克號供電系統停止工作。
布萊德稱最後時刻看到史密斯船長一個人走進駕駛室,之後再也沒有看見他。
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報務員哈羅德·布萊德被人抬下卡帕西亞號,他由於嚴重凍傷而無法走路。
在泰坦尼克號沉沒以前一直在傳送求救訊號SQD,最後建議上司傳送最新的SOS求救訊號。
《紐約時報》記者成功採訪到他並得到大量相關一手資料
卡帕西亞號靠岸三小時後,《紐約時報》就刊印了出來。
這一期《紐約時報》24頁、15頁關於泰坦尼克號,報道了1500多人喪生的訊息。
透過對倖存者的採訪,《紐約時報》得到一手資料,並還原了沉船時樂隊仍然演奏樂曲的感人場面。
備受關注的醜國富翁阿斯特四世確定遇難,但他也是英雄,在最後時刻,阿斯特開啟狗籠,放出了所有狗,有的狗最終抵達了醜國海岸。
在《紐約時報》出刊之時,仍有不少報社記者被攔阻在封鎖線外,嘗試衝破封鎖線進行採訪的無一成功。
範安達領導的《紐約時報》在這次泰坦尼克號沉船報道中大放異彩,在重大新聞的組織與報道上,《紐約時報》開了一個好頭。
從此以後,《紐約時報》的重大新聞報道總是為人稱道,可以說範安達開了一個好頭。
此後,在報道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紐約時報》嚴肅客觀的報道成為招牌,被稱為“檔案記錄報”。
泰坦尼克號沉沒兩個月後,也就是1912年6月,華夏民國小學課本《新國文》收錄了泰坦尼克號遇難的故事。
“船長督率船員百計救護。既知無可為,乃發令下小艇,又令男子退後,婦孺登艇,男子聞令即退,無有喧譁者......當時船上電燈亮如白晝,船上的樂工照常演奏著樂曲,只是將出事前的歡快的曲調改為莊重的曲調。
“曲曰:上帝乎,吾將近汝。”
“船中有郵局職員五人,因救護郵件遂以身殉職。”
文中所述情況完全取材於《紐約時報》的報道,可見,《紐約時報》憑藉泰坦尼克號遇難這一事件,已經將影響力布及到了華夏。
美西戰爭後,普利策和赫斯特競爭趨於緩和,醜國民眾對黃色新聞報紙的負面報道心生厭惡。
1901年醜國老大威廉·麥金萊遇刺,輿論指責赫斯特的《新聞報》煽動、宣揚暗殺老大,紛紛自覺抵制,有顏色新聞從此衰落。
十年後,《新聞報》徹底淡出醜國報界。
在黃色新聞競爭後期,普利策去世,《世界報》慘淡經營被迫出售,而赫斯特背上了“暗殺老大”的罵名,只有奧克斯的《紐約時報》憑藉嚴肅莊重的報道風格笑到最後,成為新的新聞時代的大贏家。
範安達注重新科技對新聞報道的影響,這也堅定了《紐約時報》對科技的追求。
泰坦尼克號沉沒以後,各家報紙也看到了《紐約時報》的成功,也開始採用無線電技術為報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