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範安達重金租用世界上第一艘新聞電訊傳送船報道渤海海面的日俄海軍決戰。
人們曾說,奧克斯為了《紐約時報》不惜重金,而範安達正是可以替他把這筆錢花掉的人。
二人的這種堅持使得《紐約時報》在眾多黃色新聞報紙中成為另一種新聞選擇。
然而,要想使《紐約時報》成名,還需要一個最驚爆的新聞事件。
1912年4月15日,凌晨1點20分,《紐約時報》編輯部收到美聯社發來的一條簡訊:
美聯社紐芬蘭雷斯角4月14日星期日電,今夜10點25分,白星輪船公司的“泰坦尼克號”向此間的馬可尼電臺發出CQD,聲稱撞上冰山,泰坦尼克號稱急需救援。
還沒下班的範安達看到這條訊息幾乎不敢相信,泰坦尼克號,這艘當時世界上最大最豪華的郵輪,名流政要雲集的“不沉之船”會在自己的處女航中遇難嗎?
由於泰坦尼克號是如此豪華,加上頭等艙乘客是些名流顯貴,世界各大報紙都紛紛聚焦泰坦尼克號進行集中報道,加上白星公司最有經驗的船長愛德華·約翰·斯密斯坐鎮,這艘郵輪被稱為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
然而記者是尊重事實的,範安達馬上和白星公司駐紐約辦事處取得聯絡,對方斬釘截鐵地告訴範安達“你搞錯了”。
可是半小時後美聯社再發簡訊:
“正在沉沒,由於蒸汽機響聲而聽不見聲音,機艙已被淹沒。”
緊接著是最新的遇難求救訊號:
SOS......SOS......
範安達聯絡了《紐約時報》駐哈利法克斯的記者,瞭解到發出第一次求救訊號半小時後,泰坦尼克號不再發聲。
由此,範安達相信泰坦尼克號可能已經沉沒。
截稿時間是凌晨的三點半,範安達在兩小時之內組織編輯部成員擬好了泰坦尼克號著名乘客的背景介紹以及供頭版使用的泰坦尼克號大幅照片。
4月15日,《紐約時報》在範安達要求下頭版排出三直欄寬,四排大字的頭條新聞:新郵輪泰坦尼克號觸及冰山,午夜船首已開始進水下沉;
婦孺登上救生艇撤離險境,凌晨零時27分後電訊已告中斷。
第一版上有一個兩直欄寬的加框訊息,標題為“沉船最後訊息”!
隨後的內容刊出了大部分電訊稿,報道了泰坦尼克號向雷斯角的馬可尼電臺發出CQD求救訊號,遭遇冰山,並稱弗吉尼亞號等在附近的船都收到了求救訊號,趕往事發海域進行救援。
直截了當地報道偉大的泰坦尼克號沉沒了。
4月16日,精心準備的《紐約時報》進行了更加詳細的報道:
卡帕西亞號載著來自泰坦尼克號救生艇的866名倖存者駛往紐約,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
同時《紐約時報》還刊出無線電專稿,泰坦尼克號2點20分沉入海底,頭版刊出倖存者名單,以及泰坦尼克號和史密斯船長的照片。
《紐約時報》關於泰坦尼克號報道最有名的頭版。
這一版列出倖存乘客名單以及史密斯船長和泰坦尼克號的兩張照片
與《紐約時報》相比,其他報紙有關泰坦尼克的報道顯得混亂而失真。
《晚間太陽報》聲稱所有旅客平安無事,泰坦尼克號被拖往哈利法克斯,該區域的四艘船救了泰坦尼克號。
《錫拉丘茲先驅報》的頭版告訴自己的讀者:所有乘客全部獲救。這顯然是在捏造假新聞。
英國著名大報《每日鏡報》在報道時自相矛盾:2300人遇險,所有乘客平安,泰坦尼克號被拖向港口。
另一部分報紙顯得更加保守,報道十分模糊。
普利策的《世界報》稱“巨輪放下救生艇,泰坦尼克據報沉沒”。
由於報界自己締造出“不沉之船”的神話,所以泰坦尼克號沉沒讓報人們難以接受,大部分報紙在報道遇險同時,還在捏造泰坦尼克號被拖往哈利法克斯,繼續著“永不沉沒”的神話。
另一方面,由於各船傳送過電報,不過時間不一,資訊不一,有聞必錄必然會導致報道自相矛盾。
例如弗吉尼亞號較早收到求救,曾考慮將泰坦尼克號拖走,然而距事發地太遠,沒有起到營救作用。
《晚間太陽報》和《每日鏡報》應該就是採用了較早的電報。
 
1秒記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