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所組織的收入約是其他財政收入的510倍,關稅成為這一時期醜國稅收制度中最重要的稅種。
而到了1861~1913年,開始逐漸從以關稅為主體的間接稅制向以直接稅為主體的複合稅制轉化。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為了籌措經費,經國會透過,聯邦開始對年所得在800美元以上的個人徵收3%的個人所得稅。1862年,對個人所得稅法進行了修改,規定對超過1萬美元的年所得,稅率提高為5%,從而使個人所得稅稍具累進性。
戰爭結束後,個人所得稅遭到了納稅人的一致反對,1872年,個人所得稅法被廢止。
從1861年到1913年,醜國絕大多數的聯邦稅收收入仍來源於間接稅,其中關稅與國內貨物稅的比例幾乎相等。
特別是聯邦從1861年起,擴大了國內消費稅的課徵範圍並提高了稅率,使關稅收入歷史性地退居次要地位。
1913年,醜國憲法修正案重新恢復開徵所得稅,從而逐步確立了以商品稅為主體稅種的稅制框架,所得稅在稅收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高。
而到了1913年以後,以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
1913年是醜國稅制從商品課稅為主走向所得課稅為主的分界線。
但此時,所得稅的納稅戶僅佔全國總戶數的1%,其收入佔聯邦稅收的比重也僅為5%。
由於一站急劇增加軍需,所得稅作為良好的籌資工具開始發揮作用。
1913年所得稅收入只有0.35億美元,到1920年就達到49億美元,7年間增加了100多倍。
戰後,所得稅不但沒有削減,反而呈上升趨勢,每年都在提高。
這不?1924年才剛開始,就已經在研究明年提高稅收的事情了。
醜國是以直接稅為主的國家,實行聯邦、州和地方(市、縣)三級徵稅制度,屬於徹底的分稅制國家。
換句話說,大西洋城的稅制完全可以自行決定。
這件事於管理委員會有益處,且事關下個年度大西洋城的整體財政收入,所有的提案不出意料的全部透過。
原本計劃1個小時的會議,20分鐘就開完了。
散會之後,正好碰見馬菲特進來,對方招呼了一聲:
“開完了?去我辦公室坐坐?”
“有事?我這還有一堆檔案要簽字呢。”
“回頭再說,有事找你。”
沒辦法,跟著去吧,剛進屋就見馬菲特拿出一瓶‘野牛’,這幫傢伙真是嗜酒如命啊。
“大西洋城需要自己的標誌建築,我需要你的支援!”
標誌建築?黎耀陽錯愕。
他意識到馬菲特的瘋狂,也意識到這個年代的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肆意妄為。
其實他有這個想法並不難理解,別看現在經濟在下滑,但經歷過前些年戰後瘋狂期的醜國人,似乎還未接受經濟下滑這個事實。
對於絕大多數醜國人來說,20世紀20年代是一個經濟條件大為改善的時期。
在他們眼中,醜國許多企業發展壯大,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
大多數醜國人的工資提高了,許多人有了足夠的錢去購買新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