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票票!)
“華人在醜國輿論世界中的形象是流動的,嘿幫分子絕不是他們的第一張身份標籤。
‘苦力’才是華人在醜國的第一個形象,也大概是醜國人接觸到的第一個中文詞彙。
這一切都要從加州的淘金熱說起。
19世紀50年代,醜國的傳教士把加州發現金子的訊息帶到了華夏南方。
此時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嶺南地區已經打成了一鍋粥。
一些膽兒大的窮人眼見就要活不下去,索性拼上性命,坐船到醜國西海岸去淘金。
在後來的加州49號公路沿線,成功上岸的華人們搭起窩棚,開始了異國淘金之旅。
當時尚未出名的小記者馬克吐溫就在報道加州的淘金者,他筆下的華人礦工和後世華人留給世界的印象差不多:勤奮、低調又溫和。
那會兒的加州完全是叢林法則,誰拳頭硬誰就是老大。
為了爭奪礦脈,白人經常驅趕華人礦工。
華人和愛爾蘭人之間還爆發過多次大規模械鬥,華工每次都死傷慘重,但也第一次見識到了左輪手槍的威力。
當淘金熱結束後,後續來到醜國的華人開始加入修建鐵路和其他工業部門的大軍,在這些地方,華人又一次展現了吃苦耐勞的品質。
華工不僅讓太平洋鐵路提前七年竣工,而且他們的薪水只有醜國同行的三分之一,甚至比白人童工還低。
隨著華人的增多,舊金山、紐約等大城市裡也出現了成規模的唐人街,而這也就觸碰到了白人的利益。
彼時南北戰爭剛剛結束不久,醜國先後發生了幾次經濟危機,大量湧入的廉價華人勞動力搶去了不少白人的飯碗。
這些白人眼中留著‘豬尾辮’、說著奇怪語言的‘食鼠者’成了他們不幸生活的替罪羊。
很多人都知道那個臭名昭著的1882年《排華法案》,但其實在加州,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出臺了法律,禁止公共專案僱傭華人。
那年頭白人對華人的歧視比現在狠多了,而且是系統性的歧視。
這也就意味著哪怕一個華人被白人當街打死,司法機關也不會在他身上浪費一分鐘的時間。
殘酷的現實讓一些經過多年打拼,積攢了不少財富的華人開始意識到如果不組織起自己的團體,在醜國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兒。
於是各種以地域、宗親為基礎的社團就出現了。
而且這些會館還成立了一個聯合組織——六大公司。
六大公司後更名為中華公所,後來成為長期控制醜國華人社團的幕後機構。
最初,這些團體還只是互助性質的組織,主要幫助新來的華人解決食宿、工作問題,偶爾順便幫遇到麻煩的人打打官司。
但是很快,一些野心勃勃的社團首腦就開始謀求更大的利益,而這些社團則隨之異化為血腥嘿幫。
老實巴交的華夏苦力剪下辮子,戴上禮帽,從此變身心狠手辣的幫派分子。
對於活在《排華法案》陰影下的華人來說,生存是唯一的法則,而非選擇。
當華人被系統性地排除到主流社會之外,留給他們的機會便少得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