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莫說是里長、亭長、三老這樣的鄉吏,便是在郡縣一級,吳國的官吏都超過了八千人!
這種比例,跟歷史上三國後期的蜀漢比起來,相去甚遠。
蜀漢滅亡時,後主劉禪向司馬魏獻上了戶籍,戶籍顯示蜀漢總人口為九十四萬人,士兵十萬人,官吏四萬人,兵民比例為10.6%,官民比例為4.3%。
相當於每十一個百姓要養活一個士兵,每四個百姓要養活一個官吏。
相比之下,魏國總人口為四百四十三萬人,總兵力是五十萬人,兵民比例是11.3%。
相當於十一個人要養活一個士兵。
東吳的總人口是二百四十萬人,總兵力是二十三萬人,兵民比例是9.6%,相當於十個人要養活一個士兵。
因此,魏、蜀、吳三國比起來,兵民比例是比較接近的。
蜀漢的兵民比例差不多就是曹魏與東吳的平均數值,並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在當時來說算合理的。
以這個兵民比例來說,魏國的農民負擔才是最重的,東吳的農民負擔是最小的,蜀漢居中。
當然,三國時期,那已經是盛行的募兵制,屬於國家要負擔職業軍人。
吳國推行的也是募兵制,不過還可以並行全民皆兵制度。
吳國現在的總人口,現在大概是一千七百萬人。
常備軍是多少?
不知不覺中,超過了四十萬。
兵民比例為2.3%!
官吏總數則是不到二萬人。
官民比例為0.12%!
即,在吳國,大概四十三個黎庶,養一個兵。
八百五十個黎庶,養一個官吏。
這樣的比例,說多不多,說少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收入和官員數量之間保持一個比較平衡的狀態是很重要的事情。
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安定平穩,一旦官員數量過於繁冗國家需要付出的費用勢必要增加,也就意味著老百姓的稅負更加沉重了。
二萬人的官吏,看起來吳國的官吏甚眾,其實囊括了三老、嗇夫和遊徼這樣的非正式鄉官……
西漢的時候官民比例為1:7945,唐朝為1:2927,明朝為1:2299,清朝是1:911。
要是按照這樣的比例,吳國在編制內的朝臣官吏,算郡縣一級的話,不超過八千人,其實還算是中規中矩……
當然,太平盛世和亂世,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總的來說,吳國的人才儲備是多多益善,能讓吳王在任賢用能的時候,有更多的選項!
“吳恆,為國選賢用能之事,交給你全權負責。切勿讓寡人失望。”
“兒臣,謹遵王命!”
慶忌還是樂得當一個甩手掌櫃。
畢竟,有如此能幹的儲君,慶忌何必事必躬親?
當然了,為了防止自己的權力被太子恆架空,慶忌還是要防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