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忌皺著眉頭道:“叔祖,我吳國而今所行之政,莫非仁政耶?”
慶忌認為,吳國現在所推行的政令,絕對是仁德的。
有利於民!
至少吳國的賦稅標準,在天下列國當中算是最低的。
除了刑罰較為嚴酷一些,在各個方面,吳國治民方面,基本上挑不出任何毛病。
季札聞言,則是搖搖頭道:“大王,何為仁政?”
“若行仁政,大王當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
“而今吳國倉稟充裕,國富民強,貫朽粟陳,大王何不能進一步輕徭薄賦,施恩於黎庶,以此博得人心?”
還要輕徭薄賦?
慶忌有些遲疑。
吳國的國庫,現在的確是“貫朽粟陳”,堪比漢朝文景治世。
國家的糧倉豐滿異常,幾乎發黴腐爛。
府庫裡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錢多得散亂在地上,人們都不想撿……
當然,這是一種較為誇張的說法,不過可見吳國此時的富庶程度。
“叔祖,如此小恩小惠,寡人唯恐人心不足……”
慶忌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季札則是笑了笑,道:“大王若是連小恩小惠都不願施於黎庶,黎庶又怎會心向大王,心向吳國?”
“大王,推行仁政,需要一步步來,治大國如烹小鮮,火候必須把控好。”
“如大王施予黎庶之恩惠,可由小及大,人所共知。試問,之前對吳國尚且存在敵意之人,豈能不被感化?”
“善。”
慶忌點了點頭,表示贊同。
不管是哪個時代,總是好人居多,真正的白眼狼少之又少。
若不感化那些懷有異心的人,日後吳國如何能一統天下?
現在,吳國最大的絆腳石,不是北方列國,而是內部的居心叵測之人。
這二十一年來,吳國在慶忌的統御下,透過戰爭的方式,掃滅了多個國家。
戰爭,必有殺戮,尤其是楚國、越國,跟吳國都有世仇,原本就是不死不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