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龍舟競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
距屈子投江千餘年前,划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於吳越水鄉一帶,目的是透過祭祀圖騰——龍,以祈求避免常見的水旱之災。
這是越族人為祈求生命得到安全保障舉行圖騰祭的節日。
而龍舟競渡便是這種祭祀活動中的娛樂節目。
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
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
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
休閒時又相約划船競速,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閒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
“好!”
“彩!”
當一艘龍舟衝過綵帶,抵達終點的時候,所有人,包括慶忌在內,都紛紛站起身,叫好喝彩起來。
隨後,慶忌就按照約定,拿出五百金,作為奪魁的那一艘龍舟上所有人的獎勵。
“傳寡人詔令,每一年的今日,即五月初五,舉國進行賽龍舟,定為‘龍舟節’,由各地的官府或民間自行操辦!”
“大王聖明!”
所有人對於慶忌的這一做法,都深表認同。
不能小看這一舉措。
因為這能在無形中,增強百越人對吳國的歸屬感。
有利於團結!
就跟拔河比賽一樣,若不團結,如何取勝?
同樣,賽龍舟也不是一個人的賽事。
“來,二三子,與寡人同飲一爵!”
“請!”
“大王請!”
欣賞了一場盛大的龍舟競賽之後,慶忌又坐下來,跟坐在四方臺之下的一眾封君酋長共飲。
在飲宴之餘,自然少不得歌舞助興。
於是一群鶯鶯燕燕,打扮的花枝招展的舞姬,就紛紛登上了舞臺。
配合著悠揚動聽的音樂,絲竹之音,她們扭動著腰肢,一顰一笑之間,一舉一動,都無不讓在場的封君領主為之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