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不是越國這樣的小國所能比擬的。
光是從疆域面積上來看,楚國比吳國大了一倍不止,固然地廣人稀,但是人口也略多於吳國!
吳楚兩國大戰,戰局只會陷入膠著,短時間內很難分出勝負。
而一旦吳軍侵入到楚國腹地,楚人豈能不跟吳國拼命?
這樣一來,所導致的後果顯然不是慶忌想看到的。
所以,與楚國開戰,尤其是全面開戰,慶忌必須要慎之又慎!
“大王,太宰所言,不無道理。”
一向足智多謀的范蠡,跟著站起身,朝著陛臺上的慶忌作揖道:“然,臣以為,此時伐楚,並無不可。”
“楚王尚未親政,權柄操於婦人、庸臣之手,楚多賢能,而楚國不能用之。楚多猛士,而楚國不能任之!”
“這是上天賜予我吳國的良機。大王,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楚國廟堂之上,多為尸位素餐之臣,鄉野之間,盡是食不果腹之黎庶。而吏治fu敗,各地封君相互傾軋,勾心鬥角者,其心難以擰成一股繩也!”
頓了頓,范蠡又慨然道:“大王若伐楚,要麼取楚國之邊城,要麼便一鼓作氣,直搗郢都!”
“如若不然,楚國依靠土地之廣袤,士氣之用,唯恐楚人痛定思痛,上下一心,抗拒吳師,屆時我吳軍便難以從楚地脫身矣。”
最瞭解楚國的,還是楚人。
范蠡跟伯、伍子胥一樣,都是地地道道的楚人。
只不過,范蠡與楚國之間,並沒有那種深仇大恨。
所以,范蠡自始至終能保持著一顆冷靜的頭腦!
正所謂食君之祿,擔君之憂!
楚國雖是范蠡的母國,但現在范蠡為慶忌效力,怎能不為吳國的切實利益考慮?
范蠡的這番話,才是最為中肯的!
至少慶忌聽得出來。
的確!
楚國的疆域廣袤,戰略縱深長,吳國一旦跟楚國全面開戰,要麼就將楚國一竿子打死,讓其永無翻身的可能性。
要麼,就只是小打小鬧,奪取一些無關緊要的邊城,以告誡楚人,同時壯大自身的國力。
作為一名穿越者,慶忌自然能掂量得清楚,吳國有幾斤幾兩的。
論綜合國力,現在吳楚兩國不相上下。
論財力,論軍力,吳國都勝於楚國。
但,全面開戰的話,即便吳國能依靠犀利的兵鋒,一鼓作氣搗破郢都,佔領楚國的大片城邑土地。
那又如何?
最後的結局,uu看書多半是跟歷史上的吳王闔閭一樣,灰溜溜的跑回來。
所以慶忌並沒有跟楚國全面開戰的打算。
至少,現在滅楚破楚的時機還尚未成熟!
在沒有絕對的把握,做到一擊必殺之前,慶忌是不願意冒險的跟楚人拼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的。
這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
過了良久,慶忌終於緩聲道:“就按照太宰的主張。遣使於郢都,責令楚人歸還長岸,若不允,寡人當親率大軍伐楚!”
“一座長岸城都捨不得歸還,寡人便讓楚人付出十倍、百倍的代價!”
“大王英明!”
群臣都不禁恭維的道。18496/10559482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