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自以為可以安然退卻,結果沒逃出三四十步,明軍居然在他們背後又重新火速開火了!
這一輪槍擊,實在是效果拔群,那是對著逃跑的敵人背後開槍,僅剩的百餘號荷蘭殘敵瞬間徹底崩盤,明軍趁勢追擊,一路掩殺到線尾山炮臺腳下,幾乎把這股荷蘭人全殲,被追上的也多半跪地求饒投降了。
線尾山炮臺的守將恩德里克少校,一開始根本沒想到需要呼叫炮臺重炮火力支援,他大部分的炮位還是朝著南北兩側的航道的,唯恐明軍搶灘是羊攻、趁機偷越航道是真。
等到發現楊森上尉半渡而擊失敗崩潰,他再下令調整要塞炮射角,卻已經來不及了。
等楊森上尉的殘部敗退到炮臺外數百步,線尾山炮臺的大炮才開始倉促開炮,但並沒有覆蓋到明軍的推進路線,只是阻斷限制了明軍一部分的登陸場走位。
“把炮往東邊推!別留在炮臺炮瞄準的射角內!加速移動!趁著炮臺上紅夷鬼子人數不多!跟著強攻上去!”
張國柱帶著四門騎兵炮,雖然沒有馬匹拉炮,卻能指望數十人奮力死推靈活機動轉移。
第一批八百人的明軍上岸後,還能動的舢板立刻返回,去接第二批援軍登陸,儘量繞開避開炮臺上火炮封鎖的登陸點,避開主航道搶灘。
荷蘭人的守城火炮威脅終於開始逐漸變大,明軍的傷亡交換比也終於變得血虧慘烈起來,數以十計數以百計的戰死者開始出現,但明軍還是前仆後繼地登陸,很快連張名振本人都帶隊上岸了,
鄭成功也讓自己的炮船儘量靠近線尾嶼,胡亂開炮分攤壓力,哪怕射程根本射不到島上的炮臺——誰讓任何時代,海防要塞炮的射程,肯定是遠於艦炮的呢。
明軍主要將領都明白一個道理:不要害怕傷亡,要趁機先拿下線尾山炮臺,趁著紅夷沒想到明軍會不惜代價直接強行搶灘、趁著紅夷人再線尾山炮臺的守軍人數不足,趕緊吃掉。
線尾山的炮臺,論防禦工事的堅固程度,是遠不如熱蘭遮城和赤嵌城的,只是一個土木結構的營寨炮臺,否則也不至於再1656年被颱風摧毀了。在這裡打偷襲速攻的強攻戰,總好過去熱蘭遮城和赤嵌城打強攻戰。
守軍再刁鑽,終究在炮臺裡只剩240人了,就算一個能殺幾個明軍士兵,也能很快淹沒!
明軍就這樣頂著傷亡,全靠四面開花的壓力,加上死死咬住崩潰的楊森上尉部隊的尾巴,趁亂往上掩殺,騎兵炮也是在步兵已經開始攀爬時,才從背後趕到開始嘗試轟門轟牆,主打一個快字。
經過小半個時辰血腥無比的廝殺後,明軍終於攻入了炮臺內部,開始最後的白刃戰,最終恩德里克少校見大勢已去,不得不率領殘部跪地投降求饒。
……
一個多時辰後,鄭成功也倉促線上尾嶼登陸,跟張名振會師,登高觀望戰場,掌握最新的局勢。
島上的荷蘭人已經被肅清,明軍還擊退了兩小股分別從臺江灣口南岸和北岸試圖登島救援的荷蘭援兵,
每一處擊退也各自給荷蘭人造成了數十人傷亡,只可惜這些荷蘭傷兵都是坐著船來的,遠距離被火槍打死打傷也沒法統計,更不可能斬首計功,都會被荷蘭小船拖回去。
“少將軍,我軍累計斬殺紅夷二百二十餘級!輕重殺傷八十七人,生俘一百七十六人!摧毀繳獲輕炮四門、要塞重炮四門!擊退敵援軍兩股,銃殺傷百數十人,皆被敵船拖回,無法計數!
我軍戰死三百五十五人,輕重傷二百八十七人,溺水無蹤者百數十人,尚在搜尋!”
聽取了這個戰果後,鄭成功總算是鬆了口氣,
戰死的人數確實比荷蘭人還多了一半,受傷人數也多得多,但這畢竟是快速偷襲的要塞攻堅戰。這麼多死傷人數,只有兩成左右是灘頭野戰付出的,後續八成都是趁亂強攻要塞時死的。
要不是荷蘭人最後還有一百七八十號殘兵時、看到要塞的大門和圍牆都被攻破了,就選擇了投降,那明軍可能還要再多付出數倍於降兵的損失,才能把擁有絕對地利的荷蘭人殺光。
不管怎麼說,這個臺江灣口阻塞航道的炮臺是拿下了,大部隊進入海灣深水錨地直接解除安裝主力的條件也充分了。
死一點人是沒辦法的,要圖快就得多砸人命,回去把死難將士都好好安葬,立碑刻名,再重賞撫卹家屬便是。
鄭成功也不敢拖延,立刻吩咐:“快,趁著天色將暮,讓主力船隊到時候摸黑進入海灣!紅夷人可能會在夜裡對著航道盲射炮擊,
但不用管,黑暗中他們打不準的,被蒙到的將士只能說命不好!明天天亮之前,我們要在大員灣腹地站穩腳跟!紮下野戰營寨!”
而且,隨著江口島的炮臺被摧毀,歷史上鄭成功“趁著漲潮偷渡鹿耳門航道”的故技,也能拿出來重施了——雖然說“重施”可能稍微有點不恰當,畢竟這個時空的鄭成功才第一次這麼幹。
荷蘭人在當天入夜之前,又組織了兩次反衝,試圖重新登上江口的線尾山,但都是徒勞,白給人頭罷了,荷蘭人也只能作罷,果然如鄭成功預料,只是在半夜看到船影經過就胡亂轟擊。
第二天一早,荷蘭人就發現,昨晚的炮擊沒什麼用,鄭家船隊趁著漲潮,從鹿耳門的北航道進入了江口的大員灣。
更讓荷蘭人意外的是,大員島上的土著,在得知明軍攻來後,立刻簞食壺漿,拿出食物跟明軍做買賣,給明軍提供給養,進一步緩解了明軍渡海作戰的軍糧短缺問題。
今年明軍的進攻意圖並不算提前太久就暴露,荷蘭人對堅壁清野的準備也不充分。
歷史上鄭成功來襲前,荷蘭人有相當的時間準備,也不過是由當時的大員總督揆一派兵下鄉徵糧,還把百姓私藏、晚收割的大約八千石稻米燒了,可見荷蘭人對鄉下的控制本來就不是很得力,說到底還是人數太少,沒法形成全島治理。
如今時間都不足,百姓土人跟明軍貿易解決軍糧,就更正常了,並不算開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