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鐸這一路的清軍,在當初出征時,待遇算是最好的了。
西征的阿濟格,最後打到南陽城下時,總共也就能湊出三十多門紅夷大炮。而多鐸這一路,此前打鳳陽打揚州損耗都不大,到了南京城下,依然能籌集出四十多門紅夷大炮!
另外,因為都火燒眉毛了,多鐸自然也不會跟阿濟格那般留手。既然要搶時間,那就四十多門紅夷大炮全部壓上,一點不含湖,
清軍這次的攻城火力密度,也就比前陣子阿濟格在南陽的火力,勐了至少一倍,還都是隻盯著南京城西北、秦淮河邊的一個點轟。
多鐸最終之所以選擇全力攻打南京城西北,這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南京城的內城和外郭設計,本來就是重東南而輕西北。
東南方向面對紫金山,還有外郭掩護,還有明軍依託山勢的複雜制高點工事、營壘,非常麻煩。西北方向,卻有一段只有一層城牆,內外城在這裡合一了,
雖然這兒的牆體也是最高最厚的,但打破這一層,就直接殺到城內心腹地區了。
於是乎,清軍全家老小一波,總計46門紅夷大炮,其中還包括4門是昨天轟城時被明軍打傷後、拉回去緊急搶修,再重新投入戰場的,
統統在秦淮河口不遠處的一段南京城牆外擺開了陣勢,把黑洞洞的炮口對準了同一個點位。
這段相對淺窄的護城秦淮河,昨天也被填了一定的面積,有些地方顯得坑坑窪窪的,但也不可能那麼快徹底填平。
所以今天清軍又把絕大部分抓來的民夫壯丁,交給一位明軍降軍總兵帶領,要求他不惜代價,一個上午填出一段可以直接衝到城牆根下的道路來。
……
這個明軍降將,名叫李成棟,陝西人,原本是高傑的部將——高傑就是那個跟李自成當過流賊、後來因為跟李自成老婆邢氏通j私奔,不得不鐵了心跟著朝廷剿賊的。歷史上南明弘光政權時期,高傑也是江北四鎮之一。
如今這一世,甲申之變時高傑因為朱樹人派張名振海路接應北方明軍的蝴蝶效應,也就跟著船隊南撤到了淮安一帶上岸。免去了原本歷史上需要“一路打出闖軍旗號,讓沿途城池不敢攔截”才能南逃的窘境。
因為這層緣故,高傑南下之後,倒也沒像原本歷史上那樣桀驁不馴。但考慮到他的部隊千里轉移比較窮,又是流賊出身,喜歡私下設卡勒索過往商旅補給軍需,所以高傑部還是跟友軍爭奪了一番鎮守揚州這個肥缺——
原本歷史上,高傑就跟黃得功爭奪過,還為此鬧出過鴻門宴刺殺的戲碼,幾乎如李克用朱溫那般勢成水火。
如今黃得功卻成了朱樹人的嫡系,提前調去了信陽方向,沒來跟高傑搶。劉良左又成了敵對陣營的人,所以高傑順利搶到了鎮守揚州的肥缺。
然而,就在後來多鐸南下,強攻揚州的過程中,因為福王偽政權的部隊投降得過快,高傑部還是準備不周的情況下就遭遇了清軍的突襲,在揚州之戰中頗有損失。
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高傑麾下也有人生出異心,其中最主要就是李成棟——
李成棟是這麼想的:此前他們都是高傑的鐵桿,跟李自成積年仇殺恩怨太深,所以只能跟著大明朝廷混。
但是,清軍這次打來時,聽說李自成都已經死了。高傑部的主要核心將領,只是跟李自成有舊仇,跟韃子又沒有血海深仇!不能投闖,不代表不能投韃啊!
高傑兵敗之下人心本就不穩,李成棟又覺得他們是被友軍出賣了,是被南京城裡的文官當棄子,也有其骨子裡不擇手段往上爬求封賞的思想作祟,最終李成棟刺殺了受傷不備的高傑,帶著高傑麾下那部分最頑固的流賊出身士卒,投降了韃子。
當然,高傑麾下的部隊也不都是流賊出身,還有一些是原北方白廣恩的舊部,那些都是正經明朝邊軍出身,對朝廷認同度相對較高,這些人當然不會跟著李成棟走。
最終大致核算下來,高傑部大約有兩三成戰敗投了韃子,大部分還是被史可法接應渡江休整、繼續參加南京保衛戰。
(注:大家別噴這裡生硬或者強行了,戰爭時期,斷後兵敗的部隊有投降很正常,無非具體誰投降的問題。
就算強行,我承諾李成棟是我這本書裡最後一個強行漢奸的角色,他只是兩淮戰役中戰敗投敵的那部分人的一個代表,一個標杆。與其另外烘托一個角色,不如讓歷史上的大漢奸當標杆,還方便些。
最後,稍微說幾句李成棟歷史上的漢奸罪行。他參加了揚州十日,主導了嘉定三屠。歷史上閻應元在江陰起義,最後也是被李成棟攻破後屠城的,還有崑山起義的屠城,基本上算是頭號漢奸屠城者。
此前金聲桓被主角收服了,但金聲桓其實歷史上也屠過一次南昌,但沒李成棟那麼出名那麼典型,所以別覺得我雙標,金聲桓乾的劣跡我也要提一句。李成棟最後為了個人榮華富貴又反清了,但我認為他的反清誠意比吳三桂都差得多,
還是那句話,因為主角的蝴蝶效應、導致某些歷史上當了大漢奸而書中可能沒機會再當大漢奸的人,我也要畫外音強調一下。以免有少數新人讀者原先沒細看過這段時間的歷史、被我的書誤導認為某些歷史上的漢奸其實不是漢奸。李成棟是本書最後一個,後續不會再有這樣的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