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陳棋是院長,否則不少人肯定要出言不遜了,覺得陳棋這是吹牛吹到大西北了。
童教授也忍不住質疑道:
“小陳,這可不有開玩笑,這玩笑要是傳出去,你會在全國衛生系統內鬧大笑話的。”
老郭也有點急:“是呀陳棋,我剛剛粗步看了一下,這大大小小的腫瘤起碼在80顆以上,不同分型的腫瘤都有,你內鏡手術怎麼做?”
陳棋輕咳了幾聲,有點發愁地說道:
“做是肯定能做,就是這臺手術會非常複雜,沒有10多個小時根本就拿不下來,搞不好15個小時都不止,對主刀醫生的體力,對麻醉技術都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10多個小時的手術,陳棋真當有點自信心不足。
內鏡手術不同於其他傳統手術,當陳棋吃不消的時候,無論是老郭還是老朱都可以替代他的主刀位置大家輪流。
內鏡手術目前越中人民醫院只有一個半醫生可以做。
陳棋算一個,張偉忠這位前復旦教授、中山醫院內鏡室主任算半個。
這也就意味著亓泉林的手術,10多個小時全程下來只有陳棋一個醫生可以頂上。
這10多個小時,陳棋不能尿尿,不能吃東西,全程都要拿著內鏡操作杆。
這對體力和毅力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考驗。
反而是手術技巧陳棋一點都不擔心,這手術只要採取三種新術式就可以搞定。
一個是EMR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另一個是ESD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根據側向發育性腫瘤生長的不同形態,採取不同的術式。
實在是病變已經累及到粘膜下,也可以採用POEM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來挖隧道的方式治療。
那麼為什麼手術要10多個小時?
廢話,這腸子裡大大小小几十個,甚至是上百個腫瘤,跟排雷似的一個個切除,這得耗時多久呀,這完全就是一個水磨功夫。
衛生系統就像一個大篩子,有什麼能保密的呢?
越中醫院的陳棋要為西安交大一附院的外科醫生亓泉林做內鏡手術,治療側向發育性腫瘤的八卦新聞馬上就傳了出去。
陳棋可是鼎鼎大名,亓泉林也不是無名之輩,瞬間引爆了整個醫療圈。
尤其是外科醫生們,聽說陳棋準備用內鏡這種“內科手段”治療側向發育性腫瘤,一個個都表示不信。
就連內科醫生其實也不信,所以大家都躍躍欲試,想親眼看看陳棋是怎麼做內鏡手術的。
因為手術定在了2天后,離得遠的醫生是望洋興嘆。
而海東省、蘇省、滬海市的醫生們則因為地理相近,於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一個個以最快的速度往越中跑去。
手術當天早上,陳棋看著自家大家準備了足足一大桌子的早餐,是又想吃又不敢吃。
傻大姐還奇怪:“老二,吃呀,你今天不是說要做一天手術嘛,吃飽了才有力氣手術。”
雙胞胎在旁邊吃得不亦樂乎:“爸爸快吃,真好吃。”
陳棋摸了摸肚子,只是往嘴裡塞了兩個肉包子就不吃東西了:
“大姐,不敢吃呀,吃多了東西就要上廁所,所以你今天晚上多準備點吃的,估計下了手術檯我就要餓暈了。”
外科醫生的悲哀就在於此,因為手術整個過程都要保證無菌。
就像外科醫生站在那兒,手永遠都是懸空放在胸前,絕對不會觸碰任何東西。
如果兩個醫生要交換位置,也需要背靠背同時轉身,因為腰部以上,雙肩以下,雙手雙臂、兩側腋中線以前的區域是無菌區,不能碰。
有了這些標準,醫生在手術期間是不能上廁所,不能吃東西,甚至不能擦汗。
很多人看到電視裡主刀醫生流汗了,都是旁邊溫柔的小護士幫著擦擦,不少人就覺得這個行為很曖昧。
其實沒有個別人想像那麼齷齪,純粹就是外科醫生自己不能擦汗,不得不讓旁人代勞,僅此而己。
準備好一切,陳棋準備上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