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內鏡這門學科才開始真正被人重視起來。
國外從1983年開始玩內鏡診療技術,到如今的1988年已經足足發展了6年,技術創新,各類術式發了可謂是日新月異。
原本華國的歷史上,一直要等到九十年代才引起微創手術,包括腔鏡手術和內鏡手術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但在這之前,國內還是有不少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微創手術”可能會改變外科手術,並且在將來可能會佔據主導地位。
可惜這樣的醫生和專家是極少數。
大多數醫生還糾結於職稱聘用、福利分房、加班補貼這樣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之中,不能安心發展技術。
東方滬海市中山醫院的張偉忠教授就是這樣一位國內少數有眼光和遠見的醫生。
他是八十年有機會出國去進修的極少數醫生之一,在國外已經見識過內鏡手術。
可惜內鏡手術在國外也不是主流手術之一,會操作的醫生不多,加之儀器昂貴,輕易不會讓外人觸碰。
所以做為進修醫生的張偉忠並沒有機會親自上手內鏡手術,頂多就是打打下手。
但他怎麼也難以忘記第一次見識內鏡手術,那是一例早期胃癌切除術,全程不用開刀,就靠一根管子就輕鬆搞定。
從那一天起,張教授就對這種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的微創手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進修回國以後,他也是極力主張自己所在的中山醫院能引進內鏡技術,成立國內第一家內鏡中心,成為引領潮流的新技術開拓者。
可惜八十年代,不只是基層醫院財政困難,就算是中山、瑞金、華山這樣的頂級醫院,同樣面臨著生存問題。
畢竟這個年代窮呀,不像後世,全國的病人都往這些醫院跑,頂級醫院不缺病源不差錢。
八十年代滬海市頂級醫院的病源主要就是面向當地人,或者周邊縣市,病源有限,老百姓口袋裡的錢也有限。
可滬海市頂級醫院那麼多,中山醫院也不是一家壟斷,沒有錢呀。
所以張教授呼籲了多年的內鏡技術引進還是沒有完全成功,或者說成功了一半。
中山醫院的“胃腸鏡中心”的確是成立了,張教授也成為了中心主任,可是使用的還是老式的儀器,主要用於檢查用,並不涉及內鏡手術。
這也成為了張偉忠教授的一塊心病。
他不甘心,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國內外關於微創手術的新聞,總想著怎麼樣才能找到突破口。
這天上班,12月的滬海市還是很冷的。
作為南方海邊城市,溼冷就如同魔法攻擊一樣,哪怕人們穿得再厚,冷風也能透透層層布料,一直冷得深入骨髓。
張教授是一路小跑著跑進“胃腸鏡中心”的,今天是他坐門診的日子。
進門後全身都抖了幾下埋怨道:“出那娘,今朝哪能嘎冷咯,凍煞塌了。”
張偉忠的本職工作是外科醫生,成立了胃腸鏡中心以後正當他準備大幹一場,成為國內“內鏡之父”時,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
一個是自己技術不行,國內的內鏡人才幾乎沒有,去國外的醫生也不肯回國。
另外一個就是各型別內鏡儀,尤其是可以動手術的內鏡裝置全部需要進口,人家對你技術壟斷,那價格只能用天價來形容,動不動就是幾十萬美元。
如果按照國內第一家內鏡中心的標準,可以開展臨床工作的程度,全套裝置+手術室+培訓費起碼在幾百萬美元以上。
注意這個“培訓費”,真的非常坑,人家就是欺侮你國內無人會操作,所以就會派出幾個外國醫生來教導你。
然後這個培訓費就是天價,人家一天要幾千美元,這一個月培訓下來沒有十幾二十萬根本拿不下來。
對八十年代國內的窮醫院來說,十幾萬人民幣都捨不得花,何況是寶貴的外匯?
所以張教授力主的“內鏡中心”就在了爛尾工程,建是建起來了,就成了眾多輔助科室之一,跟x光室,b超室是一個級別的。
與其叫內鏡中心,不如叫“內鏡室”
誰能想到這麼一位畢業於國內名牌大學,出國進修過的頂級醫生,回國後卻是在給病人做做胃鏡,做做腸鏡。
落後就要捱打,連醫學也是如此!
一進辦公室,張教授就看到不少小醫生圍坐在那裡,似乎爭論得很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