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數字,竇太后十分的滿意,這遠遠超出了她的預期。
竇太后眉開眼笑,眾多的妃嬪們也笑了,不過她們笑的比哭都難看。
任誰被敲詐了這麼一筆,大抵心情都不會好吧。
。。。。。。
這時候,一個少年走進了大殿,躬身向竇太后行禮。
“孫兒參見皇祖母。”此人正是劉徹。
此間乃是婦人們的聚會,他一個皇子怎麼來了呢?
眾人有些不解,劉徹的母親王夫人也是一臉懵。
竇太后讓劉徹免禮,詢問他的緣故。
只見劉徹正色道:
“孫兒聽說長安發生了災患,皇祖母、父皇、母后為此憂心忡忡,特地前來解勸。”
“聖人說,世之有災變,此乃天之行也。修政以應之,則災變自除,請皇祖母不要過分的憂心。”
“孫兒的能力有限,但是這些年父皇也賜給了孫兒不少的財物,我剛讓他們算了一下,約有百金左右。”
“孫兒願意全部捐贈給長安的百姓,幫助他們渡過此次災患,請皇祖母應允。”
不得不說,劉徹這孩子打小就有表演慾。
如今,不管他是出於什麼目的,跑到竇太后面前說了這麼一通大道理,一下子就顯得其他皇子不懂事了。
竇太后認真地聽著劉徹的話。
起初,她是有些不開心的。
竇太后崇通道家,認為災禍乃是天道的一部分,和人事沒有關係。
可是儒家非得把天災這口鍋扣在為政者頭上,這令竇太后十分的不爽。
剛才劉徹所說的,正是儒家的道理。
什麼“修政以應之,則災變自除”,顯然和之前那些腐儒的“天災全因政事不修”的論調是如出一轍的。
劉徹說完之後,很是得意,還覺得秀了一把學識,等著竇太后誇獎呢。
此時,還沒有發生竇太后把儒者扔到豬圈裡的故事,因此包括劉徹在內的許多人,還不清楚竇太后對儒家的深惡痛絕。
竇太后聽完劉徹的演講,點了點頭。
“徹兒長大了,學會為父皇排憂解難了,這很好。後宮的皇子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一番話,算是給了劉徹肯定。
隨後,她小聲的對王夫人說道:
“你教的兒子,極好,這是你的功勞,我會向皇帝說明此事的。但是你平時也要多督促徹兒的學業,少讓他看一些亂七八糟的書。”
王夫人聞言,趕忙點了點頭。
劉徹這次前來,事先根本就沒和她這個母親商量。
不過,從竇太后的表現來看,劉徹的這一百金花的真的太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