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王承諾,只要功臣集團願意立他為皇帝,他將下令殺死了自己的呂氏王后及帶有呂氏血脈的四個兒子。
這樣,功臣集團再無顧慮,選擇了迎立代王劉恆為皇帝。
關於這件事,歷史上諱莫如深。
以至於後世連劉恆當代王時期的王后姓什麼都不知道。
關於幾個兒子的慘死,也只有極其含糊的兩句記載:
“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翻譯一下,劉恆將要當皇帝的時候,王后死了;當了皇帝之後,王后生的四個兒子死了。
“孝文在代時,前後有三男,及竇太后得幸,前後死。”
翻譯一下,就是竇太后幫助漢文帝下了最後的決心,下令處死了呂王后所生的兒子們。
當時為王后和王子們陪葬的人必不會少,他們身邊的那些呂氏族人自然也難逃一死。
不過唯有一個人,因為曾經對竇漪房有大恩,得以保全了性命。
這個人就是呂叔。
這個呂叔是一個忠心之人。
他死裡逃生之後,這些年一直懷恨在心,秘密潛伏,等著為呂氏報仇。
他選擇的方式,居然是火燒漢文帝的陵寢。
古人講究事死如生。
按照這種邏輯,燒死人似乎和殺活人也沒有什麼區別。
雖然感覺怪怪的,但也勉強能算是報仇了。
。。。。。。
劉榮的思緒翻飛,心中不禁有些害怕。
政治鬥爭真的太險惡了。
歷史上最為賢明的漢文帝,居然是一個殺妻滅子的冷血之人。
事實上,他所殺的又何止妻子。
他的舅舅薄昭,在他上位的過程中也是立下了大功的,後來不也被他逼死了嗎?
還有他唯一在世的弟弟劉長,這個人是唯一能夠威脅他皇帝之位的人了。
他自然不能留著。
可笑的是,這位淮南王居然還傻乎乎的把漢文帝當成好哥哥。
最後落得個在囚車中被餓死的下場。
若非漢文帝默許,誰敢活活餓死一位諸侯王?
當時有一首童謠譏諷漢文帝殺弟之事:
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可見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按:漢文帝殺舅殺弟之事確鑿,殺妻滅子純屬後人根據史料記載的猜想,連野史都不算,不過用來寫小說挺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