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華燈初上。
未央宮宣室殿內,漢景帝不停的來回踱步,地上的影子隨之飄忽不定。
他臉上的神情不斷變化,大腦正飛速的運轉著。
顯然十分的激動。
就在剛剛,劉榮給他獻上了推恩削藩法,令他大受啟發。
漢廷和諸侯的關係,或者說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一直都是困擾歷代皇帝的老大難問題。
漢初興之時,對中央威脅最大的是那些異性諸侯王。
因此,太祖皇帝劉邦相盡一切辦法,或誘他們造反,或誣陷他們造反,剪除了幾個異姓諸侯王。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幹這事劉邦可太擅長了。
。。。。。。
燕王臧荼,眼見劉邦大肆屠戮功臣,舉兵造反,被殺,國除。
韓王信(當時有兩個韓信,這是另外一個),因被劉邦懷疑勾結匈奴,索性真的投降了匈奴,韓國。
趙王張敖,這個劉邦好大哥張耳的兒子,女兒魯元公主的老公。因為劉邦對張敖羞辱太甚,趙國臣子看不下去,意圖刺殺劉邦這個狗皇帝,刺殺失敗。趙國從此消失,張敖僥倖留下了一條命。
楚王韓信,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兵仙,愛好要飯點兵鑽褲襠。別人誣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偽遊雲夢之計,把他誆來,楚國除。韓信先是被降為淮陰侯,不久陳豨造反,他被斬殺於長樂宮,可惜可嘆。
梁王彭越,這個老游擊隊員,因為“別人勸他造反,他沒造反,一定是在心裡密謀造反”的理由,被劉邦和呂后輪流算計,無情殺害,並剁成了肉醬,快遞給其他諸侯加餐。
淮南王英布看到劉邦送來的“外賣”,心說太鹹了,差評,於是轉頭就反了。劉邦無奈,只能帶病出徵,雖然順利平定了英布之亂,但自己也在不久後去世了。
燕王盧綰,是劉邦的好基友,在臧荼之後被封為燕王,受到呂后的忌恨。劉邦死後不久,他就逃出大漢,投奔了匈奴。
長沙王吳芮,英布的岳父,早死。他的兒子吳臣繼承了爵位,英布造反的時候,這個反骨仔轉頭就把姐夫給賣了。
長沙國因為國力太弱,沒有威脅,成為了唯一一個倖存下來的異姓諸侯王。但是不久,就因為絕後,而被朝廷收回了封國,國除。
。。。。。。
就這樣,困擾大漢的異姓諸侯王問題被徹底解決了。
劉邦在剪除異姓諸侯王的同時,大封同姓諸侯,希望可以封建親戚,以藩屏漢。
大秦因為不推行分封而二世而亡,大漢的統治者們自然要吸取教訓。
在當時,分封是天經地義,再正確不過的事情了,天下人都是這樣認為的。
漢景帝嘆了一口氣,要是當時太祖皇帝沒有分封這些同姓諸侯王們就太好了,他如今就不必如此煩惱了。
凡事有利,必然有弊。
這些同姓諸侯王在鞏固大漢的統治,維護劉姓天下方面,確實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利漸小而害漸大。
諸侯王們的國力不斷地增長,和皇帝的親緣關係不斷減弱,野心日益膨脹,已經成為了大漢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不削諸侯,天下難安。
太宗文皇帝的時候,諸侯王們權力無限擴張的可怕後果就已經開始顯現。
如今,這個問題更加嚴重,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不知道何時就會掉落。
漢景帝寢食難安。
要知道,朝廷直接管控的土地才不過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都是諸侯的封地。
他深刻的意識到,若是再縱容下去,天下諸侯們的實力將發展到極其可怕的地步。
他和智囊晁錯,早就開始密謀削藩,那時候,他還是太子。
如今,已經是他做皇帝的第三個年頭了,他認為削藩的時機已然成熟,這才讓晁錯上了那道削藩策。
今天劉榮的建議,似乎揭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削藩道路。
他不斷的盤算著,是否可以透過推恩的方式,平和的解決困擾大漢的諸侯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