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漢景帝的心情不錯,劉榮覺得是時候提出自己的建議了。
他踏步向前,侃侃說道:
“父皇,適才二弟提到了賈誼,最近兒臣也在讀他的策論,深受啟發。”
“賈誼的文章見識,天下獨步,風華絕代,堪稱我大漢第一才子。可惜天妒奇才,若是他還健在,定能為父皇一決胸中之惑。”
聽了劉榮的話,漢景帝點了點頭,眼神飄忽,似乎陷入到了回憶之中。
只聽他娓娓說道:
“朕與那賈誼也曾有過幾面之緣,其人才思敏捷,見識不凡,堪稱國器。即便是向來心高氣傲的晁錯,也對他佩服不已。”
“那時候還是你們四叔劉揖做梁王,他呢,被任命為梁國太傅。哎,那一年,你們四叔不幸墜馬而死,賈誼深感自責,一夜白頭,不久便鬱鬱而終了。”
“他若是能活到如今,以他的聰明才智,想必也是漢廷一柱了,可惜了。對了,榮兒,你剛才說深有啟發,是怎麼回事?”
。。。。。。
聽了漢景帝的問話,劉榮回答道:
“兒臣讀賈誼‘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割地定製,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之句,有所感悟,認為這就是父皇所尋找的削藩之上策。”
“父皇,若是朝廷直接下詔削藩,網羅罪名,強行割佔諸侯土地,天下諸侯勢必人人自危。到時候,他們抱成一團,和朝廷分庭抗禮,定然會釀成兵禍,天下民不聊生。這絕不是父皇想要看到的結果。”
“咱們不如就像賈誼所說的那樣,採取眾建諸侯,以少其力的方法削藩。這絕對是一個巧妙的好辦法。”
“就拿淮南國來說吧,初次分封之時,淮南國下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四郡,共有幾十座城池,實力強大,所以淮南厲王劉長才敢勾結越人謀反。”
“那時候,太宗文皇帝本該廢其封國,將淮南領土收歸朝廷。但是,民間瘋傳皇爺爺是因為貪圖淮南國土,這才兄弟二人不相容,殺害了親弟弟;諸侯因此人心浮動,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淮南國,對朝廷十分牴觸。”
“皇爺爺仁慈,非但不再追究淮南國的罪過,反而令劉長的三個兒子分割淮南國各自為王,從此,劉安為淮南王,劉勃為衡山王(後改封為濟北王),劉賜為廬江王(後改封衡山王)。”
“就這樣,淮南國一分為三,雖然不如徹底收歸朝廷痛快,但總算削弱了淮南國的實力,天下因此安穩了許多。”
“同樣,齊國初次分封之時,齊悼惠王劉肥下轄七十多座城池,實力冠絕諸侯。悼惠王死後,長子劉襄繼位,劉襄早死,無嫡子,本該國除,將土地收歸朝廷。”
“但是皇爺爺感念齊悼惠王劉肥的兒子們在平定諸呂之亂的時候有功(搶位失敗),將齊國的土地分封給了劉肥在世的幾個兒子:劉章、劉興居、劉志、劉闢光、劉卬、劉雄渠、劉賢。”
“此舉,雖然未能將齊國收歸朝廷,但是齊國從此一分為七,作為東方第一大諸侯國的齊國土崩瓦解,再也無法對朝廷造成致命威脅了。”
“之後濟北王劉興居造反,不過是以卵擊石而已。若是齊國未分,起來造反,結果難以預料。”
聽了劉榮的講述,漢景帝點了點頭,淮南之叛和濟北之叛,都是同姓而非異姓諸侯王的叛亂,這是大漢永遠的痛,彷彿還歷歷在目。
如今,同姓諸侯們紛紛虎視眈眈,摩拳擦掌。圖謀不軌。
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