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如虎率少數親兵,在中軍馬智的護持下,狼狽逃竄,印信、旗纛俱丟。狼狽逃回重慶。
楊嗣昌聽聞戰果,更是驚的不知道要說些什麼。
他手中最後一點願意聽從他的吩咐,認同大明皇帝的將領,手裡也並無剩下幾個兵馬。
】
那張獻忠怎麼就突然之間,變得如此能征善戰了?
楊嗣昌先前所做的計劃,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他連“張獻忠”這道坎都邁不過去,更不用提後面的滅殺李自成,決戰賀今朝之類的雄心壯志了。
遼東皇太極更沒有閒著。
畢竟他也有不少諜子去打探訊息,從他們那裡得到反饋回來的訊息。
自皇太極攻破大淩河之後,他在遼西未取得任何進展,被迫徘迴於錦州、右屯衛之間。
正所謂東邊不亮西邊亮。
他在其餘戰線上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皇太極兩次兵發徵朝鮮,最終使得朝鮮徹底臣服,斷絕了朝鮮同大明的一切關係,完全臣服於大清的體系下。
而且還粉碎了大明在遼東沿海的防線,從而解決了後顧之憂。
同樣進兵蒙古,驅逐了察哈爾部林丹汗。
但在大同境外與錘匪交戰失利,從而措施了統一漠南蒙古的機會,並沒有按照原定計劃,使之成為大清的藩屬。
可皇太極依舊屢次派遣大軍入關,搶掠回來,極大的消耗了大明的有生力量,以及打擊了明軍文臣武將抵抗大清的信心。
所有的這一切都彰顯了這個立國不過二十幾年的大清政權,一片勃勃生機,萬物進發的景象。
他的軍事力量變得空前強大。
漢官張存仁乃是祖大壽的副將,當初隨他一同詐降。
祖大壽逃回大明後,他就真的投降了皇太極,為後金悉心做事。
在此期間不斷的建議皇太極進軍遼東,奪取松山、杏山等戰略要地。
如今大清兵強馬壯,張存仁也與有榮焉,不禁誇耀道:
“今我大清鐵騎如雲,加以蒙古軍士,即是取天下,也有餘力!”
隨即他當眾向皇太極建議,再次兵發鬆山,奪取這個戰略要點。
張存仁這話是有誇耀的成分,但隨著大清軍事力量的迅速增長,他也比往日任何時候都提高了必勝的信心。
他堅信祖大壽的選擇是錯誤的!
若是早點投降過來,咱們早就入主京師,還能讓崇禎那個狗皇帝繼續坐在那個位置上?
到時候咱們全都是從龍之臣,進京師當北京的爺去了。
至於還在遼東這苦寒之地待著?
祖大壽,你湖塗啊!
皇太極對於大明的處境也是極為關心的,因為這關乎他自己的利益。
大明日益衰落,被李自成、張獻忠給打的焦頭爛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