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李嗣源又懷疑安重誨有異志,任命李從璋為河中節度使,讓他監督安重誨,並讓步軍指揮使藥彥稠率軍前往河中。
李從璋到達河中後,他率甲士包圍安重誨的府邸,用鐵撾擊殺安重誨夫婦。
隨後,李嗣源又下詔為安重誨定罪。
安重誨事件讓李嗣源對大唐朝廷命運進行了深刻思考,最終他認為,朝廷的顛覆力量來至於藩鎮,以及那些掌握重兵的節度使,因此他默默地展開了他削藩計劃。
長興四年(933年),李嗣源欲用“換鎮”的方式兼併夏州定難軍(治今陝西靖邊),結果遭到定難留後李彝超的抵制。
於是,李嗣源馬上調兵攻打夏州,但勞師遠征的唐軍對叛軍卻久攻不下,最後李嗣源只得妥協,授李彝超為定難節度使。
當時,朝廷久不用兵,一朝出兵卻又無功而返,軍中流言四起。
為了平息流言,李嗣源竟然下令賞賜那些無功而返計程車卒,由於沒有正當的理由,士卒從此更加驕縱,同時這種做法也導致了整個唐軍系統的軍心動盪!
李嗣源即位時,長子李從璟已被元行欽殺害,因此 他封次子李從榮為秦王,並任命為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
當時,李從榮已是事實上的嫡長子,並掌管京師政務,又握有兵權,且能與宰相分庭抗禮,種種跡象皆表明李嗣源有以其為繼承人的打算。
但當太僕少卿何澤上書請立李從榮為皇太子時,李嗣源卻很不高興的道:“群臣請立太子,看來我應當回河東養老了。”
最終,李從榮只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未能成為儲君。
這件事讓李從榮極為不安,擔心自己不能繼承皇位。
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
李從榮入宮探視,見李嗣源已不能抬頭,出宮時又聽到宮中哭聲不絕!
李從榮誤以為李嗣源已經去世,次日李從榮便稱病不復入朝,在府中與親信謀議奪位之事!
同年同月二十日,經過周密策劃之後,李從榮率牙兵千人列陣於天津橋,準備以武力入居興聖宮。
事發後,樞密使馮贇、朱弘昭與宣徽使孟漢瓊向李嗣源稟報李從榮謀反,並關閉皇城端門,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鶴禁軍把守宮門。
侍衛指揮使康義誠本是李從榮事先約定的內應,這時也被阻在宮中,難以接應李從榮。
孟漢瓊召來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讓他率五百騎兵攻擊李從榮。
經過激烈的戰鬥後,叛軍戰敗,李從榮逃回府邸,他被皇城使安從益追上斬殺。
李嗣源因此事變而悲駭莫名,病情加劇!
隨後,李嗣源追廢李從榮為庶人,並從鄴都召回宋王李從厚。
同年同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駕崩於大內雍和殿,終年六十七歲。
李從厚趕到洛陽後,他為李嗣源發喪,並於柩前即位。
清泰元年(934年)四月,李嗣源被諡為聖德和武欽孝皇帝,廟號明宗,葬於徽陵。
此時李從厚正好20歲,他小字菩薩奴,太原府晉陽縣(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他是李嗣源第三子,生母為昭懿皇后夏氏。
李從厚自幼便深得李嗣源的寵愛,歷任河南尹、宣武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成德節度使、天雄節度使等職,加授中書令(宰相)榮銜,被封為宋王。
同年同月二十八日,李從厚開始在朝廷中興殿處理政務,並召翰林學士為他講讀《貞觀政要》和《太宗實錄》。
李從厚有勵精圖治之心,但他確實不懂治國之道,而且他處事優柔寡斷,他對人性缺少基本的認識,他不能識他人的善惡、真假和利害!
李從厚當朝後,朝廷大臣朱弘昭、馮贇自恃有擁立之功,專擅朝政,將李從厚的親信都排擠出朝廷,又將禁軍指揮使安彥威、張從賓外調為節度使,藉機掌控了禁軍兵權。
但是,李從厚雖然不悅,但他卻無可奈何,毫無作為。
李從厚當權的危機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一旦時機成熟,這個危機就會猛烈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