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是代北沙陀族沒有姓氏的部民,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本名邈佶烈,他十三歲便在沙陀族首領李國昌(李克用的父親)軍中效力 ,他善於騎射,武藝超群,智勇雙全,勇冠三軍,他為人沉厚寡言,行事恭謹,是一個有大智慧的英雄。
由於李嗣源為人誠懇謙讓,戰功卓著,李克用當家後將他收為養子,賜予姓名李嗣源,他稱帝后更名李亶。
晉王李克用去世後,李嗣源輔佐莊宗李存勖建立後唐,唐滅後梁的戰爭中,李嗣源善打硬仗,屢立戰功,而且在多次戰爭危機中拯救李存勖和唐軍,在唐滅後梁戰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戰爭和戰爭勝利後,李嗣源累升至成德節度使、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兼中書令。
在戰爭期間李存勖與李嗣源命運以共,親如兄弟,同趕生死,那時他們無話不說,親密無間!
戰爭結束後,由於李存勖忌憚李嗣源武功蓋世,功高蓋主,他擔心李嗣源造反,因此李存勖逐步剝奪李嗣源的兵權,最終讓李嗣源留在洛陽,在朝廷裡擔任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中書令等閒職,由於李嗣源是文盲,因此他會少在朝廷裡辦公,他在朝廷裡事情都由李存勖安排伶人和宦官代辦!
雖然李嗣源不認識漢字,但是他精通沙陀文化,而且會講漢語,他喜歡伶人聽說和欣賞漢劇,因此他對中華文化並不陌生,他對人性的認識非常深刻,他知道李存勖的擔心和憂慮,因此,他沒有抱怨李存勖對他的安排和待遇,他在洛陽坦然豁達地愉快生活著!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他奉命鎮壓鄴都兵變,而後與變兵合流,率軍攻回洛陽,結束了李存勖的統治,這純屬是一次陰差陽錯的偶然事件!
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二十日,李嗣源在洛陽皇城西宮稱帝。
在稱帝儀式上,李嗣源身穿斬衰之服,站立於李存勖的靈樞之前,以表示自己是合法繼承,而非篡奪。
此時,李嗣源年已六十,他只能將朝政託付給樞密使安重誨、宰相任圜。任圜還兼任三司使,主掌國家財政。
同時李嗣源命令朝廷在全國範圍內選拔賢俊,入朝為官或者充實地方衙門,並號召一切官吏必須杜絕私門,憂國如家!
李嗣源執政一年便取得了“府庫充實,軍民皆足,朝綱粗立”良好治國成效!
為了革除前朝的弊端,李嗣源在治國過程中,一直殺貪腐,褒廉吏,罷宮人、除伶宦,廢內庫,關心民間疾苦,注意減輕稅賦,建立義倉防災等,因此人們稱他統治的年代為“大唐小康”。
由於李嗣源是文盲,而且年紀大,精力不足,因此他只能依賴安重誨等大臣幫他治理國家。
安重誨是李嗣源的佐命功臣,雖盡忠職守,但他恃功矜寵,在朝廷裡目空一切,擅作威福!
由於安重誨和任圜政見不合,他們在朝廷議政之時經常意氣用事,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面互相呵罵,他們的不合及互相攻擊使朝廷文武百官感到非常恐慌,對他們躲避不及!
天成二年(927年)年初,在安重誨的操縱下,任圜被罷為太子少保,任圜索性請求致仕,退居磁州。
同年十月,李嗣源欲巡幸汴州。
對於李嗣源的巡幸汴州的事情,當時朝野流言四起,有的稱皇帝準備東征淮南,還有的稱皇帝是要討滅藩鎮軍閥。
這些流言導致宣武軍節度使朱守殷心不自安,他擔心自己被派往戰場,因此他趁機在汴州發動叛亂,但是這次造反很快被唐將範延光率軍平定。
之後,安重誨利用這次謀反事件誣陷任圜謀反,稱任圜與朱守殷勾結,並矯詔賜死任圜。李嗣源明知任圜冤死,卻未加追究。
此後,安重誨更是權傾朝野,連皇子李從榮、李從厚都對他敬事不暇,安重誨唯獨忌憚河中節度使李從珂。
李從珂本姓王,出身鎮州平山民家,自幼喪父,與母親魏氏相依為命。乾寧二年(895年),李嗣源率軍攻取平山,俘虜魏氏母子,並將魏氏納為妾室。魏氏之子年已十歲,被李嗣源收為養子,取名為李從珂。
李從珂成人後,他身長七尺有餘,端謹穩重,沉默寡言,而且相貌雄偉,勇猛剛毅,深受李嗣源喜愛。
後來,李從珂隨李嗣源南征北討,以驍勇敢戰著稱,頗得晉王李存勖的稱讚,他跟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都是李嗣源的猛將和親信!
為了除掉李從珂,他矯造詔書,唆使河中牙將楊彥溫尋機驅逐李從珂。
長興元年(930年),李從珂出城檢閱戰馬,楊彥溫趁機關閉城門,不許李從珂入城,逼其返回洛陽。
李嗣源將李從珂召回朝中,同時命藥彥稠率軍討平楊彥溫。
安重誨又唆使宰相論奏,追究李從珂失守之罪,想趁機除掉李從珂。
李嗣源駁回了宰相的奏議,只命李從珂賦閒在家。
後來,禁軍將領李行德、張儉向李嗣源彈劾安重誨私募士卒,整械備裝,圖謀不軌。
李嗣源非常擔心軍人掌權,因此,他竟然以誣告之罪將李行德、張儉等誅殺和滅族!
但從此之後,李嗣源對安重誨起了猜忌之心,因此,李嗣源命範延光同任樞密使,以分散安重誨的權力。
長興二年(931年),安重誨被解除樞密使職務,外放為河中節度使,隨即又以太子太師之職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