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軍兼顧著安定地方之責,出動了僅僅七萬餘人,就把兩倍的大晉水陸大軍留下了。
如果明軍的每支部隊,都跟河東軍的戰力差不多。
那大晉還折騰個屁啊?
司馬銘可以確定的,就是明廷佔據了遼國的廣袤疆土,戰馬肯定是要多少有多少,還能優中選優。
兵甲製造本就是明廷的強項。
時間過了兩年多些。
搞不好,過百萬明軍如今都是具甲鐵騎了。
他們甚至連步軍都沒必要養。
什麼?
你說一匹戰馬相當於養五個步卒,明軍養不起?
開什麼玩笑?
司馬飛燕需要如大晉這般飼養戰馬麼?
河東,河北,甚至大同路,幽州路,遼東路多的是馬場。
駐軍的戰馬,大半年時間都可以放養好吧?
更別說那些駐軍草原和外東北的軍隊了。
沒錯,冬季大雪盈野,戰馬必須喂精料,才能保證不掉膘。
韓中富曾經給司馬銳算過一筆賬。
寇確是個大能人,他經營河東已經兩年了。
秋冬兩季,等於豐收了四茬莊稼。
河北路打下來的時間也不短了。
這兩個產量大區,偏偏人口還下降了很多。
沒年富裕的糧食,不管是麥子還是粗糧,兩千萬擔都打不住。
更別說,幽雲十六州和遼東,三韓之地,一樣也有些剩餘。
所以,明廷才敢放開了接收難民,好像根本沒多少負擔似的。
司馬銳不知道把幾百萬子民放到江北去,等於割肉飼鷹麼?
但他有什麼辦法?
放走,或許能消耗掉明廷那些存糧,讓司馬飛燕不敢輕舉妄動。
不放?
大晉根本養不起啊!
要是真的餓殍遍野,流民四起,大晉早就開始打內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