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從他能讀書,且二十歲就考中明經科進士來看,也不是窮苦人出身。
大機率是地方的富戶,或者是比較小的那種寒門。
這種人也有培養價值,按照年齡計算這會兒婁師德應該才八九歲,正好找過來當徒弟。
想想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陳景恪就一陣激動。
先中進士,後投筆從戎。性情堅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堪稱忍者神龜。
他打仗百戰百勝,勢頭正盛的吐蕃面對他也只有跪下的份兒。
尤其擅長種田發育,每到一處就先搞屯田。別人帶兵打仗要從後方調運軍糧,他打仗自產自用。
打長期消耗戰,堪稱舉世無敵。
武周時期全靠他在西部的屯田支援,才維持住西域局勢。武則天任命他為宰相,還要讓他兼任屯田大使。
陳景恪對他種田發育的技能尤為眼饞,這要是放到地理條件優渥的寧遠地區(費爾幹納盆地),用不了多少年就能把那裡變成大唐前進基地。
然後大唐就可以不用依賴中原的糧草,實現對西域的完全掌控。甚至還能以此為基礎,和阿拉伯人爭奪中西亞的霸主地位。
第四個名字有點出人意料,李孝逸。只看前兩個字就知道,是李唐宗室。
實際上他確實是宗室,李神通的兒子,李道彥的親弟弟。
這位少有早慧,高宗時期備受重用。
因為薛仁貴大非川之敗,大唐面對吐蕃只能採取守勢,他幾次去地方任職組織防禦吐蕃的進攻。
他的成名戰就是帶兵平定了李敬業造反。
然而當時李治已經死了,武則天大權獨攬,為了當女皇開始剷除李唐宗室。
李孝逸這樣出類拔萃又有統兵能力的人,自然成了首要打擊目標,被貶謫發配到苦寒之地含恨而亡。
可以說要不是碰到了武則天,他大機率能成為李孝恭和李道宗這樣的名將。
現在歷史改變了,不出意外的話未來他應該能有一番作為。
把他弄到百騎司,既可以結交與他,也能讓李世民放心,可謂是一舉兩得。
……
隨後他又寫下了幾個名字,其中一個是狄仁傑,不過他在這個名字後面打了個問號。
原因很簡單,狄仁傑雖然不是名門之後,但家裡也是世代為官,他家裡人給不給紫霄觀面子還不知道呢。
一番篩選之後他寫下了十幾個人的名字,不過其中一半以上都不知道人在哪,只能慢慢尋找。
但他並沒有迷信這些名人,找到了最好,找不到也無所謂。
天下的人才多的是,只不過大多數人都缺了點運氣沒有找到施展才華的機會。
只要把教育搞好了,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源源不斷的大才湧現。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