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道德方面多借用了儒家的忠孝仁義等思想, 強調忠孝為先。
喪葬方面則提倡簡葬節葬。
金銀財寶等等都是人間的財富,是用來造福人間的, 試圖把它們帶到陰間會折損陰德。
陪葬的財寶越多折損的陰德就越多,很可能會因此變成負的陰德到地府後遭受折磨。轉世的時候投入貧寒之家,甚至投生成畜生。
不過這裡肯定了燒紙錢的做法,算是給大家一個寄託哀思的途徑。
殉葬也被重點提起,雖然殉葬制度已經廢除,但私下用人陪葬的事情時有發生。
作為穿越者陳景恪很清楚一個道理,好言相勸往往會被當成耳旁風,有時候惡語詛咒反而效果良好。
比如此地不準倒垃圾,然後垃圾照倒不誤。如果把標語改成,倒垃圾就要如何如何之類的惡毒詛咒,馬上就乾淨了。
人殉這種事情也同樣如此,勸說效果並不明顯,還是直接上詛咒吧。
新齋醮儀式裡直接寫明,用人殉是罪大惡極,必定下十八層地獄,且會禍及子孫。
不知道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就算因此少一個人受害,都算是功德無量。
期間眾人也抽空去了解了一下新醫學,然後他們就徹底接受了修改丹經的事情,同時也被孫思邈所折服。
這真的是重新挖了地基,修建了一座新的醫學殿堂。
孫思邈嘴上沒說啥,心中其實很是慚愧,徒弟的功勞被他領了。
不過他倒是沒有為了自己的驕傲就主動澄清的想法,這麼做也是為了保護陳景恪,再說就算說出去也沒人會相信。
真要覺得不好意思,就好好照顧這個傻徒弟,等將來自己老了把一切都傳給他。
孫思邈為什麼心甘情願的讓陳景恪繼承他的宗祧?要知道他是有兒子的。
雖然他兒子沉迷修道至今未娶,可真要想找人繼承香火,首先也是逼迫兒子娶妻生子,而不是找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徒弟來繼承。
難道僅僅是因為欣賞?這是不可能的。
收徒的道士多了去了,為什麼別人不這麼做?
原因很簡單,陳景恪把本應該屬於自己的聲望毫無芥蒂的給了他。將心比心,他也願意把自己的一切給陳景恪。
說白了還是相互付出,相互成全。
新丹經的事情就此定下,眾人又商量了如何推廣的問題。
這時候印書坊恰好傳來訊息,字塊鑄造提前完成,請陳景恪去驗收。
陳景恪心中一動,馬上就邀請眾人去了外院。
當看到庫房裡那密密麻麻的二十萬字塊時,眾人無不為之感到震驚。
知道這些字塊的用法之後,又不禁再次為陳景恪的奇思妙想感到敬佩。
陳景恪心中還是很得意的,不過他沒有忘了過來的目的,說道:
“辦法就在其中,只要我們印的書足夠多,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