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革新涉及的東西非常多,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尤其是對道教這種相關典籍繁多的教派來說,最是麻煩。
而且紫霄觀這次改革還不是修修補補,而是脫胎換骨。
別的不說,僅僅是對典籍進行修改就是一件繁瑣的事情。別說一個月,一兩年能完成就不錯了。
如果道教是完全獨創的宗教還好說,按照自己的意思改就可以了。
可是它背後還站著道家, 修改典籍的時候必須要考慮道家的想法,改的不好道家肯定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有這個約束在,就註定了革新是個漫長的過程。
陳景恪不可能獨自完成這項工作,孫思邈都不行,必須要群策群力。
他們要做的就是劃定一個框架,然後把工作交給盟友,讓他們按照這個框架把自家的典籍裝進去就可以了。
這個框架之前他已經和孫思邈商量的差不多了。
不過為了表示對盟友的尊重, 還是拿出來和潘師正、田仕文、成玄英等人逐條進行了商討。
正所謂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這一商討就凸顯出了潘師正等人的能力, 他們確實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
潘師正幾人也同樣大受震撼,同時也猶如醍醐灌頂,產生了一種:原來事情還可以這麼辦,經文還可以如此解讀的想法。
比如關於出世入世之說,道教的出世觀是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延伸而來。
陳景恪卻用道德經裡的一句話解決了這個問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在符合‘道’的情況下無所不為,這是老子親口說的。
我道教用‘道’來教化解救眾生,也是守‘道’而行,所以我們要入世要解救蒼生。
這裡他還借鑑了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我道教是‘達者’自然要肩負起應有的責任。
還有就是, 他還插入了一個概念,眾生平等……雖然是佛家的思想,但確實很優秀, 拿來用用完全沒問題。
只是在這裡他對‘眾生平等’的出處做了另外的解釋: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既然大家都是芻狗了, 那就是平等的。
這種激進的思想自然遭到了眾人的質疑,但陳景恪一句話就把他們堵住了:佛教都敢說,我們道教為什麼不能說?
現實中分三六九等, 如果在宗教世界裡我們還分三六九等,那還信教做什麼?
就是因為宗教裡有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所以我們才信教的。
此言一出眾人就再也不說話了。
事實上他們還是孤陋寡聞了,去天竺看看人家天竺教,光明正大的把人分三六九等,且世世代代都無法改變,那才叫水平。
眾人足足花了十天時間,才終於把框架確定下來。
事情還沒有結束,接下來又一起探討了一個對宗教來說同樣非常重要的東西,齋醮儀式。
飯前禱告,禱告的方式,念上帝保佑、福生無量天尊,結婚、生子的慶祝方式等等,都屬於齋醮儀式的一種。
前面已經說過,紫霄觀的齋醮儀式,是陳景恪參考了古往今來諸多宗教的禮儀改造而成的,且已經正式推廣天下。
但此時自然也要考慮盟友的感受, 對部分地方進行了修改完善。
主要修改的是倫理道德和喪葬方面。谷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