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恪再次拱手,道:“謝大師。”
“《增一阿含》有言:心性本淨,為客塵染。凡夫未聞故,不如實知,亦無修心。心性本淨,離客塵垢。聖人聞知,如實知見,亦有修心。”
“我讀此段深有感觸,以為乃人間至理,於是就想明心見性尋找自己的本心本性。”
法琳讚道:“小道友能悟到明心見性之意,離佛法已然不遠矣。”
許多人不解,這倆人是咋了?不是要打架嗎?怎麼開始玩起教學來了?難道這個小道士認輸了?
懂的人則知道,現在不過是鋪墊,而且這個小道長的問題很可能和心性有關。
這個問題說經典也確實經典,因為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在研究。說俗套也是真俗套,因為研究的人太多了,不知道這個小道長能不能提出新花樣來。
孫思邈則有些哭笑不得,他很清楚這個徒弟對佛教沒啥瞭解。所知不多的佛經,也是為了寫西遊記才翻著看的,沒想到這麼快就開始現學現賣了。
場中的二人不受其他人影響,繼續著自己的對話。
陳景恪恭敬的道:“謝大師誇讚,只是在照見本心的過程中我遇到了知見障,產生了三個疑問,始終無法解答。”
法琳知道正題來了,稍稍認真道:“不知是哪三問?”
眾人都激動起來,來了來了,終於開始真刀真槍的上了。
陳景恪道:“第一,我是誰。第二,我從何處來。第三,我將去往何處。”
說完陳景恪再次朝他鄭重的行了一禮,道:“請大師解惑。”
聽到這三個問題,周圍的人先懵逼了。啥情況?不是要辯法鬥法嗎?你問這三個簡單的問題是什麼意思?
你姓甚名誰想幹啥,自己不知道嗎?問一個和尚幹啥?難道想讓他給你算命不成?
很多人都開始議論紛紛,大多都是說這個小道士不行之類的。要不是周圍有禁軍和捕快看守,估計已經有人忍不住扔爛菜葉子了。
太讓人失望了,看了半天熱鬧,結果沒鬧起來。
只是他們並沒有見到,聽到這三個問題之後孫思邈愣住了,他沒想到自己的徒弟竟然能問出這樣直指本心的問題。
法琳的表情也瞬間就變得認真起來,然後越來越凝重。
他再次重新打量陳景恪,眼神裡充滿了審視。多少人一輩子都觸控不到的境界,他不相信一個十歲的少年竟能悟到。
他更願意相信,這是孫思邈提前準備好的陷阱。
不過他沒有當場把這個疑問說出來,沒有證據的情況下隨便質疑就是惹人笑。
所以他先進行了一番試探:“不知小道友對此三問有何感悟?不妨告知於我,我才好替你作答。”
陳景恪自然知道事情不會這麼容易,誰聽到一個十歲少年問出這樣的問題,都會打個問號。
所以他早就準備好了後手,當即就回道:“這三個問題我只勉強對第一問‘我是誰’有了些許感悟,請大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