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琳有些詫異,沒想到這個小道童竟然真的上前來搭話了。
這位是真不知道天高地厚?還是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亦或是單純的禮貌性過來打個招呼,給孫思邈準備的時間?
他認為是後者。
因為沒有人敢小瞧孫思邈,順帶的也難免會高看陳景恪一眼。
“阿彌陀佛,久聞孫真人乃得道高人,老衲慕名已久特來拜會煩請通報一聲。”
陳景恪為難的道:“今日乃紫霄觀首開觀門之日事務繁忙,家師不便見客,不若大師改日再來?我紫霄觀上下必掃榻相迎。”
法琳歉意的道:“今日冒昧前來確實有失禮節。”
“然小道友也知我們離開寺廟殊為不易,此次亦是提前許久向朝廷申請才獲得許可,下次再想出寺還不知道要等到何時。”
“我對孫真人聞名已久,心中有許多疑惑想向其請教,煩請通報一聲,貧僧感激不盡。”
唐朝前期對宗教人員管理非常嚴格,未經允許僧道皆不得隨意離開廟觀,違者要受到重責。
實際上這個命令只對一般的僧道起作用,對有名氣的人來說所謂申請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
像孫思邈,他想去哪就去哪,連個申請都不用打。官府不但不敢怪罪,還會主動給他補一份證明,以此來維護法令的尊嚴。
但此時法琳拿這條法令做藉口,陳景恪還真一點辦法都沒有。總不能說這個法令對你就是擺設吧,那樣置律法和李世民的臉面於何地?
不過陳景恪的目的自始至終就不是為了阻止這次會面,他比任何人都相信自己師父在道家思想上的造詣,不可能輸給任何人。
他站出來就是為了長見識,提高自己的閱歷。
不過他很清楚自己這點水平根本就不夠看,真和人家辯論起來估計三兩下就能敗下陣來。
所以必須要掌握主動權,儘可能的把話題引導到自己擅長的地方。
而且還不能表現出敵意,最好以請教的方式來提問。如此一來等辯不過的時候,還能全身而退。
這就是年紀小的優勢,可以倚小賣小,別人也不能說啥。
想到這裡,他就朝法琳鄭重的行了一禮,擺出低姿態道:“晚輩對大師也是仰慕已久,今日得見實乃三生有幸。”
“我也曾經拜讀過部分佛經,產生了些許疑惑,大師乃得道高僧不知可否指點迷津?”
原本在觀內上香的權貴家眷也得到了訊息,有些親自跑過來觀看,有些比較顧及身份的則派家丁過來打探情報,圍觀的人是越來越多。
聽聞此言,周圍的人頓時就興奮起來,要打起來了,要打起來了。
李承乾則一臉擔憂,這位小真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啊。
得到訊息的孫思邈也在道童的引領下來到門口附近,聽到陳景恪這一番話反而停了下來,他也想稱量一下這個弟子的能力。
這是個很好的機會。
外面,法琳頗為意外的看了陳景恪一眼,沒想到他真的敢挑釁自己。
他到沒有生氣,反而饒有興趣的道:“哦?小道友且請道來,老衲痴長几歲或可嘗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