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眾人具體商量了一下抽調藥材的問題,很快拿出了具體的方案,又討論了一些別的政務才各自散去。
等人都離開,李世民就起身去了立政殿。他很好奇那位小真人說了什麼,讓皇后特意來請他。
一路來到立政殿,在長孫無垢那裡看到陳景恪寫的幾頁紙,激動的差點把桌子拍碎。
“好好好,有此法在嶺南乃至交趾將真正為我大唐所有矣。景恪真乃福星也,觀音婢你這個甥子認的好,認的妙呀。”
長孫無垢也很高興,但還是說道:“二郎莫要著急,此法可不可行還要試過才知道。”
李世民道:“我懂,我會先派人在朝廷掌控的區域悄悄的進行驗證,等確定此法有效……嘿嘿……我要那馮盎在大興殿為朕跳舞助興。”
後世人恐怕不瞭解,馮家明明是史書上的正面人物,維護了國家統一,為啥李世民這麼恨他們?
從歷史的大角度來看,馮氏確實客觀上維護了華夏一統的大局,值得後世子孫尊重。
但對於大唐朝廷來說,他們很不喜歡這種割據勢力,尤其是馮氏表現的並不如表面那麼臣服。
嶺南俚人之主最早是高涼冼氏,他們從先秦時期就是嶺南大酋長,一直持續到隋朝時期。
冼氏最後一任大酋長就是大家熟知的冼夫人,她才是真正的女中豪傑,一心為國的巾幗英雄。
她嫁給馮寶,生下馮僕,馮僕生下馮暄和馮盎兩兄弟。
等冼夫人去世,馮暄和馮盎就李代桃僵取代冼氏成為嶺南最大的地方勢力,高涼冼氏從此沒落再沒有出現在史書上。
馮家兩兄弟才能確實很出眾,但絲毫沒有冼夫人的大義,相反一直謀劃割據嶺南。
當年馮暄和嶺南俚僚人其他酋長勾結在一起造反,馮盎表面臣服唐國實際上按兵不動坐視亂起。
他們兄弟倆打的什麼主意不是瞎子都懂。
幸好嶺南出了個寧純,他出身嶺南俚人豪門寧氏,卻深明大義心向朝廷。馮暄等人造反的時候,他不惜和家族決裂帶兵平亂。
憑藉一己之力把馮暄、談殿、寧道明等反叛勢力打的丟盔卸甲,保住了大唐在嶺南的基本盤。
到了這個時候馮盎也坐不住了,就起兵威脅寧純的側翼,寧純無奈只能退兵。
後來馮暄死亡,馮盎乾脆也不裝了親自起兵造反,又被寧純給擋住了。
可以說要是沒有寧純,馮家早就造反成功成為事實上的嶺南王了。
等到貞觀四年唐朝打敗東突厥成為真正的霸主,就準備回頭收拾嶺南馮氏,馮盎一看情況不對趕緊跪下喊爸爸。
李世民根本就不相信他,只是礙於嶺南三大患以及俚僚人不好治理。不得不捏著鼻子接受了他的投降,預設了馮氏割據嶺南。
馮氏也知道中央王朝迎來了新一輪的巔峰,自己沒有實力造反,就老老實實的當起了嶺南王。
但對於李世民這樣的雄主來說,這就是一種屈辱。
之前他找不到解決三大患的辦法,又不想用人命堆,只能無奈接受現實。現在有了貌似可靠的法子,自然第一時間想到收拾馮氏來洗刷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