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突骨兵至桃花渡口下寨,以待漢軍。
諸葛丞相令蠻人哨探孟獲訊息,回報道:“孟獲請烏戈國主,引三萬藤甲軍,現屯於桃花渡口。孟獲又在各番聚集蠻兵,併力拒戰。”
諸葛丞相聽說此事後,提兵大進,直至桃花渡口。
諸葛亮隔岸望見蠻兵,不類人形,甚是醜惡,又問當地蠻民,言說即日桃葉正落,水不可飲。
諸葛丞相退五里下寨,留李恢守寨。
次日,烏戈國主引一彪藤甲軍過河來,金鼓大震。
李恢引兵出迎,蠻兵卷地而至。
漢軍以弩箭射到藤甲之上,只能射進些許。
漢軍的新式百鍛鋼刀甚是鋒利,能夠與其他蠻兵部落交戰時,能把敵卒噼成兩半。
但這烏戈國藤甲兵甚是厲害,身經百戰的百鍛鋼刀需要連斬兩刀,才能砍穿藤甲,對蠻兵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藤甲兵乃是本土作戰,以逸待勞,皆使利刀鋼叉,再加上藤甲十分堅固,藤甲兵又是悍不畏死,兩軍交戰片刻後,李恢所率的漢軍便稍顯頹勢。
不多時,李恢便選擇了誘敵深入,將蠻兵吸引到後方的埋伏圈當中,蠻兵不趕而回。
李恢見狀,又引兵殺了回來,趕到桃花渡口,只見蠻兵帶甲渡水而去,內有睏乏者,將甲脫下,放在水面,以身坐其上而渡。
李恢急回大寨,來稟諸葛丞相,細言其事。
諸葛丞相請衛弘、呂凱帶著一些當地的當地蠻民到自己的營帳內,詢問這件事。
深諳南疆局勢的呂凱說道:“某素聞南蠻中有一烏戈國,無人倫者也。更有藤甲護身,急切難傷。又有桃葉惡水,本國人飲之,反添精神,別國人飲之即死。如此蠻方,縱使全勝,有何益焉?不如班師早回。”
諸葛丞相笑道:“吾非容易到此,豈可便去!吾明日自有平蠻之策。”
於是令趙雲助李恢守寨,且休輕出。
次日,諸葛丞相令當地蠻民引路,自乘小車到桃花渡口北岸山僻去處,遍觀地理。
山險嶺峻之處,車不能行,諸葛丞相棄車步行。
忽到一山,望見一谷,形如長蛇,皆光峭石壁,並無樹木,中間一條大路。
諸葛丞相問當地蠻民道:“此谷何名?”
當地蠻民答道:“此處名為盤蛇谷。出谷則三江城大路,谷前名塔郎甸。”
諸葛丞相大喜道:“此乃天賜吾成功於此也!”
遂回舊路,上車歸寨,喚衛弘分付道:“與汝黑油櫃車十輛,須用竹竿千條,櫃內之物,如此如此。可將本部兵去把住盤蛇谷兩頭,依法而行。與汝半月限,一切完備。至期如此施設。倘有走漏,定按軍法。”
衛弘卻一反平日裡對諸葛丞相順從,詢問道:“丞相是打算採取火攻之策,直接以地利之便燒光這些蠻疆藤甲兵?”
諸葛亮聞言,默然不語。
衛弘見到諸葛丞相這副模樣,立刻勸諫道:“丞相,火燒藤甲兵絕非上上之計!”
諸葛亮回過頭來,制止住了衛弘繼續說下去:“你所言,吾心中何嘗不知呢!想那周公瑾年少早夭,未嘗不是赤壁一把火燒光百萬曹軍的天譴……但若能平定南疆之亂,萬般刀劍加諸吾身,吾也九死尤不悔也!”
衛弘繼續站在原處,對諸葛丞相說道:“末將不敢妄言天命之說,勸阻丞相不採取火燒藤甲兵的緣由也是出自很現實的考量,試問諸葛丞相,若是這支藤甲兵能為漢室所用,出現在日後大漢北伐逆魏的戰場上,又當如何?”
諸葛丞相聞言,心中一動,權衡了片刻後,才轉回身看著衛弘問道:“你有何良策?”
衛弘想了想,移步到了諸葛丞相身前不遠處的地圖上,建議道:“藤甲兵的兵器雖然沒有大漢鋒利,但他們的藤甲卻有著古怪的門道,非採用丞相的火攻之策不能勝也。”
“但正如丞相所擔心的那樣,上天有好生之德,若是燒光了這支南疆精銳部隊,不僅有傷天和,更有損大漢日後的北伐兵力。”
衛弘指著地圖上一處合適的地點,對諸葛亮建議道:“丞相,末將認為當採用雙管齊下之策。一方面,引誘烏戈國藤甲兵在桃花江南岸採用火攻之策決戰。另一方面,聚集已經歸附漢家的南疆蠻軍抵達北岸,待藤甲兵受不了火攻跳江之際,再共同俘虜他們!”
諸葛亮在聽聞衛弘的長篇大論後,終於是從內心深處流露出一絲笑意:“衛弘啊,你已經能作為一名合格的弈棋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