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經歷了這麼多,有關教育,選材的政策,也試行了許多。
如學院,如教育改革,督學衙門………
嚴格而言,這些,或多或少,都有弊病存在,甚至,對一個國家而言,都不如科舉。
就比如,他一開始想要建立的選材體系,即教育普及,科舉變成類似於後世的公考。
學院則是作為補充,即晉升培訓,以及最為重要的新學發展。
如此發展,看上去,似乎是一個頗為不錯的教育選材體系。
但問題是,在財政壓力下,教育不可能普及,層層上升的教育體系,註定了會是將絕大多數人排除在外的精英教育。
而精英教育,很難定義其好壞,但精英教育,很容易就會牽扯到最為致命的公平二字。
但普適教育,且不說朝廷財政能不能負擔起,就算是負擔起,但以這個時代的生產條件,也容納不了這麼多受教育之人。
顯然,在這個時代,只能選擇精英教育。
當然,教育體系為何,都是會在時代的框架之上,最根本的問題,是在於選材體系之上。
是普適性的國考,還是層層遞進的科舉選材,這才是最為關鍵且致命的問題。
天子一向認為,選材制度,最根本的目的,並非是要選多麼賢良能幹的人才,也不是為了將堪用之才,都收歸統治體系,避免人才流落在外,造成統治不穩。
在天子心目中,選材體系的最重要目的,是要打通上升渠道,進行潛移默化的資源再分配。
同時,要最大程度上避免階級固化!
這才是天子心目中,選材體系的作用所在。
而普適性的國考選才,能夠達到甄選賢才的目的,也能夠達到將人才都收歸統治體系,避免不穩的目的。
但卻很難達到天子想要的這個目的。
一個貧寒之家的子弟,必須得天縱奇才,才能透過精英教育的層層考核,才能享受到了國家的教育補貼。
不然的話,貧寒子弟,根本承受不起高額的教育費用。
就算他透過了層層考核的精英教育,最終,他有兩個選擇,一是入學院,研究新學,走技術路線。
但在新學未有根本革命之前,這條路,太窄太窄。
另一個則是參加了普適性的國考,透過後,最終成為一個從九品的小官。
他再天才,再賢能,沒有背景,一個從九品的小官,一輩子,能往上爬幾級?
最大的可能,就是在一個縣裡面的一兩個位置,蹉跎一生,
而有背景的,縱使再無才無德,也能平步青雲。
劣幣驅逐良幣,最終,就會導致階級固化,滿朝文武,皆是草包!
而科舉卻不同,層層遞進的選材體系,哪怕是貧寒子弟,一朝金榜題名,也能逆天改命!
按慣例,進士者,哪怕是三甲同進士,最次者,也是一個從七品!
若是狀元探花榜眼,縱覽前明一朝,這些人,只要不犯致命錯誤,那最次者,往往也是一部之侍郎這種部堂重臣!
縱覽青史,教育體系與選材體系,皆是相輔相成的,歷朝歷代的教育體系,大都是半斤八兩,時代所侷限,亦是必然。
但自科舉這個選材體系出現以來,上升渠道,才算是真正被打破。
歷朝歷代,多少貧寒子弟,因科舉而扶搖直上!哪怕是抵達人臣巔峰,主宰一國之大策的,也有不少!
朝登天子堂,暮為田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