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錢明義看著這份資料,他的心都在怦怦跳。
這份資料記載著一個大型鐵礦的位置。
蜀國不缺少煤炭,國內有數座大型煤炭。
這些煤炭大部分用於取暖和發電,小部分經過初步煉焦之後,賣給帝國商人或是周邊國家的商業。
焦煤留在國內根本沒用,因為蜀國缺少鍊鋼所用的鐵礦。
蜀國國力弱小,又沒有能力去其他國家與帝國爭搶鐵礦。
帝國工業發達,需要大量的鐵礦。
帝國境內本來不缺少鐵礦,但為了保證藩屬國有足夠的錢購買帝國的工業品。
帝國大量從藩屬國採購鐵礦,遼國、晉國、趙國、魏國都是鐵礦出口大國。
帝國的商人,很容易從這些鐵礦出口國家,購買到鐵礦。
蜀國卻沒有這個能力,從帝國的商人那裡虎口奪食。
這些國家盛產鐵礦之外,他們還是糧食出口大國。
蜀國富餘的商品,他們根本不缺,以物換物這個貿易大門就被關上。
蜀國本身沒錢,需要從帝國貸款發展。
這些貸款只能購買帝國的物資。
帝國的鐵礦價格,出口關稅極高。
從帝國那裡購買鐵礦,不如購買工業品實惠。
賠本的買賣沒人做,哪怕是蜀國極度缺少鐵礦,也沒人虧本從帝國購買鐵礦。
這種高價的鐵礦,生產出來的產品,根本就沒有任何競爭力。
蜀王錢明義知道唯一的解決辦法,那就是蜀國找到一個大型鐵礦。
鍊鋼這種不算複雜的技術,可以輕鬆從帝國找到人才,建立一個鍊鋼廠非常容易。
蜀王錢明義用內帑本就不多的錢,僱傭帝國專業的探礦隊,都沒有在蜀國最有可能找到鐵礦的地方,發現大型鐵礦。
探礦隊只發現一些品質不高的小鐵礦。
蜀王錢明義瞭解到這個訊息時,他的心就涼透了。
蜀國連成為地區大國的資格都沒有,只能成為一個受盡欺負的農業國。
歐洲諸國之中,越國的情況與蜀國類似。
但越國國內,還有一些中型鐵礦,能夠為越國工業的前期發展,提供足夠的原材料。
即便是這樣,越國也需要開拓殖民地,才能滿足國內工業的發展。
越國是地中海沿岸國家,前往勢力真空的非洲開拓殖民地,非常的簡單。
蜀國是沿海國家,但前往大西洋的航道,直接被瑞國和宋國封死。
特別是瑞國和宋國因為殖民地衝突,關係有些緊張,兩國邊境處在對峙狀態。
商船可以通行,軍艦根本不可能通行。
蜀王錢明義懷疑,這兩國這麼做,那就是為了封鎖蜀國,防止蜀國發展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