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河來到樓下時,綵鳳閣學者辯論會已經開始。
他與參加學者辯論會的人,簡單聊了幾句,才知道這些學者的身份,大部分都是人文大學的老師和學生。
其中主要是學生為主,老師寥寥無幾,還不是那幾位知名的老師。
蘇河看到這種情況,他非常失望。
但他還是決定留下來聽一聽。
蘇河經常去華夏大學和人文大學,與學校知名的教授討論各大派系的思想。
他對於貫徹大華王朝的主要思想,依然沒有太好的選擇。
心學的優缺點都極為明顯,它適合作為官場的思想,不適合應用到全國。
諸子百家思想,都有著各自的優缺點。
無論是以哪個為重,都會產生。類似獨尊儒術的惡果。
現在聽一聽底層學者的思想,蘇河也許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給予他靈感,啟發他的思想。
人文學院作為大華王朝,最頂級的兩所大學之一,希望這些學生不要讓他失望。
大華王朝稅收連年增加,對外戰事烈度不算高。
朝廷有了大筆資金,除了完善小學教育之外,很大的一筆錢,都投入到大學教育之中。
禮部聯合多個部門,陸續建立數所大學。
理科最頂尖的大學,是華夏大學,他背後有著大都督府、工部、少府等衙門的支援。
這所大學非天才不可進入,它有文科課程。
華夏大學之前一家獨大時,文科實力還不錯。
大華人文大學建立之後,這所與國子監和吏部深入合作的大學。
它在理科無法撼動華夏大學的地位,但在文科領域,已經全面碾壓華夏大學。
其中華夏大學等理工科大學,不對外招生,只招收大華王朝國內的學生。
今後也只會對最堅定的藩屬國開放。
人文大學卻來者不拒,主動接納來自倭國、越南、暹羅,甚至是歐洲的留學生。
蘇河很樂意,讓這些外國留學生,享受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濃厚文化底蘊。
給外國培養再多的學者,都不會讓這些國家的實力,取得進步。
甚至會進一步撕裂這些國家,培養出一大批親近大華王朝的官員。
這簡直是一本萬利的選擇。
蘇河傾聽著這些年輕學者講述自己的思想。
辯論會,本來是持不同觀點的兩方學者上臺辯論。
但因為主持人因為身體原因無法主持辯論會,綵鳳閣的管事只能臨時調整。
讓這些年輕學者,介紹自己的學說。
只要他的學說,能引起在場學者的共鳴,就會得到綵鳳閣的獎勵。
一名年輕的儒家學者,他穿著傳統的儒袍,站在臺上口出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