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紹軾的升遷路線幾乎與韋寶一模一樣,但韋寶比丁紹軾當時的年紀整整小了三十歲。
有時候,丁紹軾自己也會感慨當官要趁早。
包括丁紹軾在內,所有人都知道韋寶是前途無量的。
韋寶即便從現在開始,不依靠任何人,只要不犯下彌天大錯,三十歲入閣,都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丁紹軾當官之後,先是接母親到京城生活。
無多時母親病故,便告假扶棺回故鄉安葬,守喪三載。
服喪期滿,回京任原職,奉使冊封華陽王入楚。
完成派遣任務後,順道回鄉拜謁父母墓,又以患疾病為由在家鄉居住兩年。
得詔命回京,領取兩年供俸。
隨即被任命為起居注。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典福建鄉試。
繼之又以病假在貴池休養三年。
這三年他認真閱讀“二十一史”以為復職時實用。
並注意留心時政,揣摩國家大事。
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春,朝廷召其還京任職,紹軾以病辭謝,上不允。
天啟三年擢宮侍,天啟四年晉升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充日講官。
紹軾說話聲音洪亮,每講經史及《帝鑑圖說》都深入淺出,皇帝聽了高興。
一天,熹宗偶感小疾。
紹軾因《帝鑑圖說》有唐明皇遣歸方士一篇,就其中清心寡慾,節飲食,慎起居數語委曲陳說。
熹宗為之動容。
又一日,講“博厚、高明、悠久”《書》義,引高帝事為配合,熹宗稱讚曰“諸臣所進講者,朕率不能曉,獨此高鼻,指紹軾大聲有髭髯先生進講,朕能具悉。”
天啟五年,1625年春侍幸太學,帝賜坐於堂上,眾臣為他高興。
這年八月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首輔是崑山顧秉謙,次輔是南樂魏廣微、周如磐。
周如磐分管紹軾的禮部工作,故紹軾位居其後。
紹軾因能力強、業績顯,晉升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熹宗給四代誥命,蔭一子任中書舍人,並賜坐蟒銀幣。紹軾上疏辭謝,帝不允。
所以,丁紹軾也屬於火速升遷的人,很晚才中進士,到了天啟皇帝朱由校手裡,因為給皇帝講學,與皇帝有了接觸,才獲得了火速升遷的機會。
這一點,也與韋寶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都屬於得到了盛寵的人。
丁紹軾感謝皇恩,就國家如何備戰備荒,防禦外族入侵,尤其是京都的安全給熹宗朱由校上疏,闡述自己的宏觀高論。
疏雲,京師為天下之根本,天下城池的安危沒有比京師更為重要。
要使京師固若金湯,應是守有守之兵將,守有守之兵器,守有守之糧餉、物資,而積穀儲餉為京師安危第一等要事。今日京倉所積之糧,除本年正常支出外,能有多少積蓄,皇上應該問一問,做到心中有數。守城之兵將,誰分管何地、何事,萬一戰事發生,出現傷亡,誰接遞誰,皇上也應過問,以做到從容遞遷遞去。
至於文武官員之任職,應該將其姓名一一書寫在御屏之上,各司其職。管理兵器者,應知兵器之詳細數;操練兵馬者應精通戰略戰術;管理糧餉者應知曉補充糧餉的來源和運輸渠道,管理火藥者應做到安全萬無一失。
對多年忠於職守者要嘉獎加銜,工作成績出色者要越級提拔;對忘乎職守者,要罰無赦。若如此,則兵無不強,國無不富,守無不固,戰無不勝,京師形勢當是安定無虞。
熹宗大悅,以紹軾為忠懇為國,對丁紹軾大加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