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菜到啥程度,比如說宣德年間還有官兒建議說為了便利鈔法,應該禁止民間以布帛米麥交易。
菜可以容忍,但壞就不行了。
寶鈔應用的同時,禁止民間以金銀甚至銅錢,哪怕是明朝自己鑄的銅錢都不能作為貨幣來進行交易。
然而,在統治階級中,白銀一直在流通使用,比如說,捕魚兒海戰役後,朱元璋就賜給藍玉金二千兩,唐勝宗、郭英白金各一千兩。雙重標準。
洪武八年使用寶鈔的時候,下令嚴禁民間造假幣,誰向官府舉報就有賞,賞金是什麼呢?白銀二百五十兩!
合著朱元璋自己也知道寶鈔不值錢。
這就只有一個解釋,寶鈔就是衝著老百姓手裡的金銀去的。
百姓用寶鈔,你朱元璋自己用白銀。
這種拿廢紙搶貴金屬的行為,這種垃圾貨幣大家能認才有鬼。
到太祖晚年的時候,寶鈔已經貶值了十四倍,洪武八年白銀一兩換寶鈔一貫,洪武三十年能換寶鈔十四貫。
到了宣德七年更是白銀一兩換寶鈔一百貫,正統元年白銀一兩換寶鈔一千貫。
通脹還有一個附加惡果就是官俸。
雖然明代官僚工資歷代最低,但按照洪武初年的標準,只要照數發給,還是多少夠用的。
可惡就在於將俸祿裡的糧食摺合成寶鈔,二分米八分鈔,這八分鈔是讓百官喝西北風去麼?
因為寶鈔只發行不回籠,朝廷收稅總不能收廢紙吧?
結果社會上寶鈔氾濫,國庫裡反而寶鈔不足,大量靠工資吃飯的官員連寶鈔都領不到。
當永樂宣德全盛之時,大明兩京文武官員都能被朝廷欠了整整兩年的俸鈔!真是做法自斃。
官不聊生然後民不聊生,遂置於一切糜爛的境地。
韋寶不認為明朝是治理最失敗的朝代。
正如黃宗羲後來悟出的道理一樣,一個王朝的滅亡,是錯綜複雜的多種綜合矛盾造成的,絕非一人一事所能導致的。
也絕非簡單的君昏臣庸所可以解釋。
由於對一切歷史現象都從經濟上找根源的做法逐漸不滿。
因此,韋寶試圖從具體原因入手,根據自己目前看到的情況,總結明朝滅亡的幾個主要原因。
財政危機與軍屯體系的破壞。
兩線鏖戰的困境。
新經濟因素與舊國本的衝突。
宦官專權與黨爭。
首先是明朝的財政問題或者說明朝的財政危機。
明朝的財政不良的確是其滅亡原因之一。
明代的田稅長期實行低稅率,這一點與漢代相同,與當時周邊各國相比,明朝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稅率實在不高,同期日本稅率就高達百分之五十。
但與漢代相同的是,稅率低只帶來了國家收入的減少,而並未惠及民眾,因為少徵的稅收歸於地主豪族,實質是負擔轉手。
地主的剝削使得低稅率意義不大。
但卻造成了國用不足,後來崇禎年間屢為財政問題所困。
明末民變初起之時,招撫政策的失敗,就在於招撫銀不足,無財安置起義難民,難民為了生存,只得降而復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