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寶鈔制度是不兌換的紙幣制度,由於軍需支付繁重,鑄錢數目又不多,只有靠發行紙幣來應付。
在洪武十三年便已有通貨膨脹的現象,隨後發生了新、舊鈔差價倒鈔問題,並愈來愈嚴重,使紙幣的購買力大大貶值,寶鈔制度開始敗壞。
永樂二年左都御史陳瑛因紙幣愈益奎滯提議實行戶口食鹽法,即食鹽稅,規定大口令月食鹽一斤,納鈔一貫,小口月食鹽半斤,納鈔五百文,藉以收回流通中過多的紙幣。
仁宗即位時,尚書夏原吉又提出增添“門肆、門攤諸稅”,具體措施收回在流通中充斥的紙幣,以提高其購買力。
並建議“官鈔宜少出”,但實際上行不通。
明宣德年間大明寶鈔繼續貶值。
劉定之針對這一情況,主張收縮通貨。
到了明英宗正統元年解除用銀的禁令,大明寶鈔實際上已不行使。
成化二十三年邱海以“物與幣兩相當值”為論據,抨擊實行不兌換紙幣制度與通貨膨脹政策所帶來的諸多弊端,主張實行以銀為主,錢鈔並行的貨幣制度。
從此白銀已獲得合法貨幣的資格,並在貨幣流妙兼用。
七成用鈔,三成用錢。
在大明寶鈔不斷貶值的情況卞,人民自然樂於使角銅錢,以求儘量減少損失。
在禁用銅錢行不通的情況下,公開讓銅錢與鈔票在市面上流通。
可是明初鑄錢很少,洪武、永樂、宣法年間雖曾鑄錢,但數量不多,加上私鑄猖撅,劣錢氾濫,造成錢分等級,因而銅錢在流通中已不可能成為明代的主要貨幣。
再從白銀流通的情況看,開始是嚴禁使用白銀,但禁而不止,在紙幣不斷貶值的情況下,它的流通範圍卻愈來愈廣,終於成為明代中後期的基本貨幣制度。
所以造成這一局面,概括起來一是紙幣的不斷貶值和銅錢減少私鑄猖撅,促進了白銀的廣泛使用。
二是白銀更適合充當貨幣的材料。
因為白銀與銅錢比較具有優點,同質性、易於分割、不腐爛、體積小而價值大、便於攜帶,並能執行貨幣的更多職能。
三是白銀的生產量大量增加,基本上可以滿足流通中的需要。
這一條也很重要,雖然過去就有白銀,但數量少,形不成流通中的基本貨幣。
在明萬曆年間,大開銀礦,所以銀錢的鑄造,比以往其他朝代的銀錢要多。
加上當日士世界各國都掀起開金銀礦的狂潮,互相影響互相促進。
四是開展國際貿易的需要。
明初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不許寸板下海。
明中葉以後,放鬆了海禁,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貿易開始發展起來並逐步增加。
透過貿易把中國的貨物輸往國外,與此同時美洲銀元、荷蘭銀元也透過菲律賓的華僑流入中國。
在國際貿易中,使用白銀確實帶來許多方便,既可以充當購買手段、支付手段,而且還可以充當貯藏手段。
就是說,黃金白銀可以執行世界貨幣的職能,這是紙幣銅錢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白銀成為明中葉後的基本貨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中國貨幣史上的大進步。
儘管明代紙幣流通了五、六十年後就退出流通領域,紙幣制度敗壞了,但不少有識之士對紙幣本身的作用仍給予肯定。
明初任巴陵主簿的葉子奇認為,元朝紙幣的流通,“用以權百貨輕重,民甚便之”。
它的失敗‘去非其法之不善也,由後世變通不得其術也”。
就是說,元代開始實行的是權錢的兌現紙幣,後來的失敗就在於發行數量過多,不能維持兌現。
他說,“欲立鈔法,須使錢貨為之本。
如鹽之有引,茶之有引,引至則茶鹽立得,使鈔法如此,烏有不行之患哉”。
因此,他主張實行有錢貨為之本的兌現紙幣的流通制度,並且不會有什麼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