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韋寶早早起床,到了都察院,詢問馮銓搞文字清查的進展。
因為京城內城是歸馮銓負責的,由馮銓帶著內閣的書辦,在錦衣衛的配合下辦理。
京師外城則交給都察院,整個京師周邊也同樣。
這都是當初約定好的,若是在京師做的順利,將推廣到整個北直隸。
“馮銓根本沒有動靜,估計他就沒打算作這事。”郭文亮向韋寶彙報道。
“不應該啊,這應該是閹黨藉機會打擊東林人的好機會啊。”韋寶皺了皺眉頭。
“估計是他做不了主,他背後的人沒同意。”郭文亮輕聲道。
韋寶點頭,“不錯,他們是不知道該怎麼玩!正好!我給他們打個樣。”
“打個樣?”郭文亮忍不住笑了一下,雖然第一次聽見這個詞,但是很好理解。
“點都察院一百差役,全部穿便服,差役服藏於包中,今天有任務,等執行任務的時候,再換上差役服。”韋寶道。
郭文亮道:“是,大人,我馬上安排,要對誰動手?”
“等會你就知道了。”韋寶冷笑一聲。
怕魏忠賢歸怕魏忠賢,但是韋寶覺得他現在的情況已經不同了,畢竟剛剛受到皇帝賞識,魏忠賢不敢隨便動自己,而且憑著自己現在已經建立的情報網路,如果魏忠賢想對自己動武,他不可能得不到一點風聲,不管是在宮裡,還是在宮外,他現在的情報體系已經不輸給錦衣衛和東廠了。
最關鍵是,韋寶覺得魏忠賢沒有那麼狠辣,透過這段時間對於大明朝這些人的瞭解,韋寶覺得他們做事還是有秩序,有一定法度的,凡事喜歡弄個自欺欺人的罪名。
從準備,到執行,一般都要一定時間,像是老人家打太極拳一樣,很少有搞閃電襲擊,一下子動手的時候。
韋寶上午若無其事的在都察院衙門辦公,中午一散衙,便悄然帶著林文彪和郭文亮,以及一百都察院的差役,分幾批悄悄的出了京城,直接趕赴通州馬駒橋鎮。
馬駒橋是經歷了由地名到橋名、又由橋名到地名漫長的階段,有悠久歷史,是京師到通州的一處重鎮。
公元618年前後即隋末唐初時,大運河北段即水濟渠流經涼水河中段,那時,馬駒橋地區是豐盛的草場,當朝在此放養大量的軍馬。
為了便於管理,對公馬、種馬、仔馬(馬駒)分養分牧。馬駒橋地區是仔馬馬場,管理仔馬的軍民建立了村落取名“馬駒裡”,“馬駒裡”緊挨涼水河南岸。
當時河上搭設了一座簡易的木橋賴以南北通行,此橋因“馬駒裡”而得名“馬駒橋”。
星移斗轉,到了明朝英宗年間,“馬駒裡”已發展成商賈雲集的小鎮,又加上與地處皇家獵場的出口棗東紅門隔河相望,明英宗朱祁鎮狩獵之餘,出東紅門過馬駒橋到馬駒裡逛街看景,十分消遣。
一年夏季,明英宗狩獵後又出東紅門想去馬駒裡看看。突然間,烏雲密佈,雷電交加,大雨如注。隨行人報:“涼水河水猛漲,沖垮了馬駒橋。英宗十分掃興,轉念又想,馬駒裡如此繁盛,應該修一座像樣提橋,方便百姓更方便自己。
於是,他對隨行的大臣們說:“馬駒裡修橋,國庫無幣銀可撥,我帶頭掏腰包,算作辦點善事吧。”
皇帝出資,大臣們哪個敢怠慢,爭相解囊。當時的著名皇家土木巨匠蒯祥願義務設計。由於是皇帝帶頭集資,加之蒯祥的設計,一座九孔石拱橋於天順八年,即公元1465年建成。
英宗親賜“宏仁”橋。可老百姓仍習慣稱之“馬駒橋”,一些鄉紳土豪也模稜兩可地叫它“宏仁馬駒橋”,橋出了名,馬駒裡也隨之改叫馬駒橋鎮。
馬駒橋是北京東南郊的一個大鎮,西北距北京舊城40裡。這裡有一條大河,名涼水河,實為魏晉北朝時期和元明時期的永定河故道。
河上有渡口。
韋寶得到的情報是,漕運總督李思啟每日與一幫官員和富商在這裡乘坐花船玩耍,一抓一個準。
雖然大明對個人生活這方面管的很寬鬆,但官員們也是有約束的,沒有人問沒什麼,一旦有人揪住不放,也是犯了大明律的大罪。
官員知法犯法,古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