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懲罰,也不可能不謂大!
這一切,卻是在周成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
說完這些,劉志斌可能覺得這種話題,太過敏感,所以便趕忙移開話題到其他處。
「陳教授,你對現在,這個大環境,該怎麼看?「
「國內在走專業與研究分離路線,這是國外四十年前就已經開始實施的路子,而且國外早就開始行了大外科、大急診的路線。」
「現在這種形勢下,到底這是件好事還是不是好事?「劉志斌問陳吉武,這是與他們息息相關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層級有點高,周成便只能仔細聽,認真吃飯,當作一個旁觀者。
周成其實透過美劇,也是知道,國外的醫院,反而是沒有國內這麼複雜的科室劃分,當然,以前也有。
他們那邊有專科劃分,只是急診的話,則是外科什麼操作都在做的。而平診的劃分,則是比國內更加細緻。
比如說,有人一輩子就只做髖關節置換,有人一輩子就只做膝關節置換,還有的人,只要在門診做膝關節鏡。
陳吉武眯了眯眼睛:「這個,我也不知道,暫時還不好說。」
「想要完全與國外的制度靠攏,國民基數不一樣,而且基層和中層的綜合實力也有差距。」
「除了極為頂級的醫療水平外,其實次級的水平,我們國家已經和國外相當了。但是國外的這種制度,在資本的運作下,已經極為完善了啊。」
「家庭醫生、預約制度,還有公立與私立醫院的分級,也是格外分明的。國內的環境,第一要務就是要及時地讓患者得到診治。」
「接近四倍的人口基數下,到底能不能做到更好,我覺得難度不小,但肯定是要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我更為擔心的是,如果國外的醫療企業一旦開始縮減對我國的藥物出口的話,那麼我們這邊的醫療水平,可能會下滑。」陳吉武教授如此說道。
有一些疾病,國產藥物與進口藥物的療效相當,那是都夠用。
但是在一些極為複雜的病例上,進口的藥物就是比國內的療效好,這是客觀事實。
在醫學上、器械、藥物、耗材,就是做飯時候的鍋和火。
沒了這些客觀條件的支撐,那邊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做關節鏡手術,關節鏡都沒了,你怎麼微創呢?
「這個問題,不僅是我們面臨,其他地方也在面臨。」劉志斌說話的時候,看了周成一眼。
喏,始作俑者在這呢。
就算不是周成搗鼓的,但是他也是助力之一。
資本的本質就是逐利與壓迫,沒有了利益,別人肯定不會賠本賺吆喝。目前不僅是醫藥行業所屬的公司有點自亂陣腳,就連一些器械公司,也是市場相當混亂、良莠不齊。
」我覺得吧,總會能夠找到合適的替代品。我們現在必須要面臨一些選擇,那就是到底是要服務更多的人,還是服務更難處理的病種的問題。」劉志斌一針見血地分析著。
怎麼說呢,這個問題其實非常尖銳。
服務更多的人,那麼質量上,肯定會有所下降,但勝在便宜。如果非要所有人得到的服務都是最頂尖的,而且還要便宜實惠,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不管是藥品還是器械的廠商,人家不幹啊。
如果是服務高難度的病種的話,那麼走帶量採購路線,肯定是沒辦法滿足其要求的。
生老病死,臨床之間,絲毫之差,就是生死相關。
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之下,毫不誇張的說,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有龐大數字的新生命出生,也有人因為各種因素的疾病而死。
如果從更加深入地層面上去看,這些重症的病人,該不該死,那也不單純是醫生和醫院說了算的?
這個問題,就是這麼地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