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古稱鎬京,秦時稱咸陽。
至漢高祖劉邦定都關中,於咸陽舊址築城建都,始稱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
歷代以來,不論是周鎬京,還是秦咸陽,又或是漢長安,甚至是此時的隋大興,其地理們置都略有不同。
秦咸陽無有城牆,其主體建築群東西橫跨灃河兩岸,南北縱越渭河。
渭河以北主要有冀闕、咸陽宮、蘭池宮及各具特色的“六國宮殿”;以南則有聞名於後世的“阿房宮”,以及供皇帝遊玩的甘泉宮和上林苑。
漢長安,則位於阿房宮西北部,北接渭水,東臨灃水,僅佔了秦咸陽的部份區域。
其城始建於高祖五年,早期也沒有外城牆,至漢惠帝時,漢長安才有了城廓。
其後八百餘年,歷經西漢、新、東漢(董卓西遷)、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和北周九朝,至楊堅以隋代周,責宇文愷新建大興,漢長安才退出歷史舞臺。
而黃麟眼下的長安,也就是大興城,則位於漢長安東南方向的龍首原。
當年的阿房宮也興建於此!
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不睹皇都壯,安知天子尊。
文物薈萃,千秋帝都!
小金載著黃麟在高空盤旋,長安城有如荒古巨獸般聳立在有“八百里秦川”之稱的關中平原的渭水南岸。
南是秦嶺山脈中段的終南山,重巒疊嶂,陡峭峻拔,成為南面的天然屏障,有“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的磅礴氣勢。
北則有堯山、黃龍山、嵯峨山、梁山等構成逶迤延綿的北山山系,與秦嶺遙相對峙。
在這些山嶺界劃出來的大片沃原上,長安城雄據其中,渭、涇、灃、澇、潏、滈、滻、霸諸水宛如晶瑩閃爍、流蘇飄蕩的珠串般環繞縈迴,形成“八水繞長安“之局。
這些河流猶如一道道的血脈,既給長安提供豐富的水源,也使長安充滿活力。
“秦中自古帝王州”,正因種種戰略和經濟上的有利條件,才使得這片平原得到了歷代群主的垂青。
從秦始皇於此開創出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局面,到西漢張騫兩次出西域,開闢了長安至西域的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經濟和文化的交流,長安便聞名中外,更成為了聯結中外文明的紐帶。
其況之盛,只有東都洛陽堪與比擬。
好巧,此時的洛陽,也是建於隋室,還是建於同一人之手。
宇文愷,一個讓黃麟佩服不已的建築大師。
來此界一年多的時間,黃麟也見過不少大小城池,大點的如襄陽、九江、江都和江陵這等郡城,小的如當陽、樊城、光山等這類縣城。
其城中佈局和之前幾個世界的城池完全沒法相比,內裡官署、民居、市集等場所交錯相處,十分雜亂。
《劍來》
待到了洛陽之後,見到那方正公整、均衡對稱的佈局,才令黃麟恍然。
因此對建造洛陽之人產生了巨大的興趣。
經過一番查閱,黃麟才知,宇文愷幾乎是以一己之力規範了整個中原城池的佈局。
在他興建大興城以前,中原歷朝歷代的大小城池,都是沒有章法、沒有佈局的,基本上是哪有空,就建哪裡,連都城都是如此。
至宇文愷營建大興城之後,城池的均衡對稱的佈局才正式形成。
都城更是嚴格,如眼下的大興城,皇宮、皇城、民居三個部分相對分開,界線分明。
宮城和皇城位於都城北部中央,外郭城內的各坊從左、右、南三面拱衛宮城和皇城。以正中的朱雀大街為界,東西分屬萬年,長安兩縣。
宮城和皇城乃隋室皇族的居所,郭城則為百姓聚居生活的地方,各有佈局。
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