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太宗為成祖,移仁宗出九廟,禮部這也敢答應?”
“這是當然了,如今禮部尚書,可是嚴嵩。”
“奸臣誤國!”
“陛下如此倒行逆施,為了尊奉自己父親,卻將祖宗棄於太廟之外,成何體統!興獻王不過一介藩王,因陛下繼統提拔追封為皇考便罷了,有何功績可入太廟!”
“昏君!!”
當天晚上,在夏言的家中,一群清流便義憤填膺,若是在上朝的時候得到這個訊息,怕不是要指著嘉靖的鼻子罵了。
當然,他們大抵是不敢的。
明朝文官喜歡罵皇帝,誰罵得狠誰名聲好,但嘉靖不一樣,他是真敢殺人,嘉靖三年,左順門前一場死諫,結果一百多人吃了廷仗,身體不好的,從此就落了個半身不遂。
從那以後,就沒人敢指著嘉靖鼻子罵了。
哪怕後世海瑞上《治安疏》,也是先將嘉靖比作漢文帝,表達對君父的尊崇,才開始言事,讓嘉靖就算是修仙,也效仿上古聖王,伏羲氏王天下,龍馬負圖,大禹治水,玄龜負書。哄著嘉靖說,天下盛世了,長生自然就有了。
至於那句“嘉靖嘉靖,家家皆淨”,的確有。
但海瑞將其歸咎於“君道不正,臣職不明”,主要是勸嘉靖勤儉,整理吏治,從來沒有將罪過怪於嘉靖一人的意思,他只是覺得嘉靖可以做得更好,海瑞是打心底裡把嘉靖當君父的。
嘉靖若真是昏庸,千古第一清官的海瑞,能對嘉靖有這份感情?
至於嘉靖把海瑞關押在監獄裡?
那是嘉靖沒辦法了,嚴嵩倒臺,徐階上位,年老的嘉靖已經無力掌控朝政了,為了保護海瑞才這麼做的,因為海瑞根本看不清局勢,海瑞只是敏銳的覺得,嚴嵩倒臺後吏治並不是那麼的清明,但依舊認為嚴嵩是大奸臣。
嚴嵩的確是貪官。
可殊不知,嚴嵩倒臺,也意味著……嘉靖失勢。
當然,未來的這些還沒發生,嘉靖只是從張執象那裡知道了這段歷史,他正準備用他一生中最順手的嚴閣老了。
而嚴嵩也不負厚望,明明知道後果有多嚴重,卻直接透過了嘉靖的聖旨,開始準備太廟祭祖的儀式。
禮部被嚴嵩把控。
嘉靖一意孤行,內閣首輔李時又是個好好先生,哪怕夏言想出頭,也攔不住了。
也無需攔。
給朱棣改廟號,將朱高熾移除太廟,這都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於朝堂局勢什麼的,都沒有什麼影響。
真正的問題在於……
“究竟是太宗還是成祖,太廟當中供奉的九位帝王到底該是仁宗還是興獻帝,千秋以後,自有功過評說,到底是由陛下來擔這份譭譽了。”
“我今夜喊你們過來,要議的不是這個。”
“而是陛下南巡一事。”
夏言調整了輿論的方向,於是大家開始朝南巡開炮,無非就是勞民傷財之類的,夏言也不開口,只等這些人理清邏輯,明白上朝的時候該怎麼反對就好。
待他們興奮的統一戰線,便讓這些官員離去了,只留下工部尚書毛伯溫和左都御史王廷相。
明朝有六部尚書+都察院御史,共稱七卿。
自從張璁被毒倒後,內閣只剩下李時和夏言,嘉靖失去對內閣的掌控,按理說這個時候是要挑人入選內閣來與夏言相抗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