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克是夏國“向火星進發五年計劃”真正執牛耳者之事,幾乎已是公開的秘密。
想想也不奇怪,任何一個國家,不可能放著這麼一個世界最頂級、關鍵正處於三十多歲年富力強的偉大科學家不用,讓他專心教書育人的,哪怕是求爺爺告奶奶,也必定會讓他參與對國家來說有極重要意義的工程專案。
現在這個以“夏國后羿號火星探測器研究專案”為代表、以宇宙航空航天發動機技術突破為關鍵點的“向火星進發五年計劃”,毫無疑問就是各國眼中,值得夏國“動用”秦克院士的偉大工程。
印證眾人猜測的是,除了寧青筠也掛著個“技術副總顧問”的頭銜外,秦克的岳父寧宗訓、岳母紀秀玉,同樣是這個“夏國后羿號火星探測器研究專案”的核心成員,均掛著副總工程師的頭銜。
——至於總工程師,則是一位已年過八旬的夏國科學界老前輩,早已處於退休狀態,所以寧宗訓、紀秀玉實際上就是這個專案的主要負責人。
對於寧宗訓與紀秀玉這兩個長期“消失”在世人視野裡,卻忽然在五年前逐漸以航天航空技術專家的身份,出現在夏國科研界的神秘院士,世界各國都給與了極大的關注,從公開的資訊來看,這對五十多歲的院士夫婦以前是研究火箭推進器技術的,至於是真是假,就沒多少人能查得出來了。
一門四院士,均集中到“向火星進發五年計劃”中,這樣華麗的陣容足以吸引世界各國的目光。
其實也是秦克故意為之,畢竟引導世人將目光關注於某一個公開的引導,就能更好地掩飾住他和寧青筠秘密參與的量子芯術研發技術、可控核聚變技術市場商用化,乃至是白銀機甲的研發專案,避免“Q先生”身份的洩露。
……
不過也不算是做戲,秦克明面上確實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到“向火星進發五年計劃”中。
此時他就在召開著事實上宇宙飛船發動機技術的專題研討會。
發動機技術是“夏國后羿號火星探測器研究專案”的關鍵,但絕不是最終目的,夏國的目標是實現載人宇宙飛船發動機技術的突破。
探測器與載人宇宙飛船,無論從體積還是載重量來說都不可同日而語,探測器一般也就在400噸至600噸之間,而載人宇宙飛船,尤其是能運載一萬名乘客及大量生存、建設物資的大型宇宙飛船,重量超過1800萬噸,兩者根本不是同一個數量級的。
而發動機提供的動力更是航天器突破大氣層、進入太空的重中之重。
目前主流的技術,主要是發動機控制燃料和氧化劑混合燃燒後,向外急速噴出高溫高速的氣體,以此為反作用力,推動航天器加速進入太空。
但夏國不一樣,控制了小型聚核變的應用技術後,夏國就相當於擁有了可以媲美太陽的能源。無論是產生的能量還是成本,都遠遠超過了主流的以液氧煤油、液氧液氫、液氧甲烷等氧化劑和燃料為核心的化學燃料組合。
后羿號火星探測器能實現超越當今時代的超高航速,關鍵就在於小型聚變技術在發動機上的應用。
為了給龐大的宇宙飛船提供更充沛的動力,聚變反應堆就要從“小型化”轉化為“中型化叢集”,並要儘可能地將能源轉換功率提升至85%以上。
以此為動力的發動機更是面對重重困難,攻克高效、穩定、長壽命推力室技術,大功率、高效渦輪泵技術,以及發動力的叢集技術,這些技術又涉及到材料學、動力學、熱能學、電力學等諸多學科,目標是使發動機在長時間的高功率運作下,依然有較高的壽命裕度。
按正常的科技速度,想達到上述目標,起碼要三五十年的研究時間。
不過夏國有兩大優勢,足以將這個時間縮短到五年內——這也是“向火星進發五年計劃”中“五年”時間的由來。
第一個優勢是由寧宗訓和紀秀玉擔任副總工程師,這對院士夫妻倆根據神秘預言設計草圖,長期帶著龐大的科研團隊研究“諾亞方舟”式的空中堡壘,對於超大動力發動機技術的持久運轉、叢集化供能的研究極為深入,而且已能直接投入實踐。
第二個優勢自然有秦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