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秘書所說,寧青筠的郵件寫得很詳細也很清晰,說她和秦克、陶折軒三人已聯手對歐洲氣象中心提供的地震預測數學模型進行了較大的最佳化,並根據上次發來的資料重新推演了結果。
“最新的預測結果還是有三個座標?”古德伯格教授有些意外又有些慶幸,還行,起碼證明了自己歐洲這邊的地震科研團隊並沒有大的失誤,但再看下去,他的臉色頓時變得格外凝重。
寧青筠附上了具體三個座標位置和詳細預測情況。
第一個座標與原本舊模型預測的座標有差不多100公里的偏移,仍舊在歐洲地中海的某個百萬人口大型城市東南方50公里處,時間是3天后的中午13點左右(前後誤差約1個小時),但震級只有5.5級,震源深度18千米,並不會造成房屋倒塌等災害,不會造成人員傷亡,頂多會有輕微財產損失,不足為患。預測準確率:97.8%。
第二個座標則與原本舊模型預測的座標差不多,不過偏移了150公里,震中位置正好在山區,震級堪堪達到6.0級,震源深度25千米,預計對四周的城市影響不大,只要疏散山區的民眾就行了,而且預測時間也變成了5天后,時間還算充足。預測準確率:95.9%。
第三個座標卻偏移了近350公里,震中位置改為了大西洋底部,距離鷹國最近的沿海城市僅80.4公里,震源深度為70千米,預計將在4天后的晚上23點左右(前後誤差約1個小時)發生8.2級的強震,這次強震將會帶來巨大的海嘯,大部分大西洋沿岸的國家都將受到巨浪的威脅!預測準確率:98.1%。
主要是最後第三個地震預警資訊的嚴重程度遠遠超出了預料,晚上23點左右多數人入眠後發生大地震,且還會產生波及多國的大海嘯,如果不提前進行預警,後果將不堪設想。
菲格雷多主任見古德伯格教授臉色難看至極,不由也心頭狂跳,幾步過來接過列印的郵件內容看了起來。
看罷他也臉色慘白,顫聲問:“古德伯格教授,你認為這次的預測可信嗎?”
哪怕菲格雷多主任現在已對秦克團隊的水平極為信賴,但這個預測結果太驚人,他還是下意識地再次向古德伯格教授確認。
古德伯格教授滿臉苦澀,搖頭道:“如果連秦院士團隊的預測都不可信,大概就沒哪個團隊的預測結果能相信了。秦院士的團隊連未來幾年會出現‘超巨型太陽風暴’都能預測出來,這次預測到幾天後的地震更沒什麼可質疑的。菲格雷多先生,我們必須馬上行動起來了。”
論起科研水平,菲格雷多主任遠及不上古德伯格教授,但論起政治敏感度與心理承受能力,他可就比古德伯格教授強多了。
是啊,這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幸好他們有將這個模型發給秦院士團隊進行檢查和最佳化,若是按原本的預測結果釋出預警,那後果更嚴重。
一想到這裡,菲格雷多主任很快就從震驚與不敢置信中清醒過來。
沒錯,當下之急是馬上採取行動!
菲格雷多主任馬上吩咐道:“好!古德伯格教授,現在我們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讓人馬上將今天最新的監測資料發給夏國那邊進行二次推演,第二步就是馬上通知所有相關的國家,做好提前預警與應對,秦克院士團隊的預測結果我想也不太可能有出錯,哪怕二次推演也只會進行細小的微調,現在必須與時間賽跑!第三步,將附件裡的最新模型詳細解釋發給地震科研團隊,讓他們認真學習,提高能力!”
“是!”菲格雷多主任的話讓古德伯格教授也恢復了鎮靜,馬上開始執行菲格雷多主任的命令。
……
較之菲格雷多主任與古德伯格教授的憂心忡忡心急如焚,地震科研團隊裡的大多數成員們則鎮定得多,對於他們來說,他們一輩子研究的就是災害,對地震的直接後果間接後果都研究得很清楚了,自然不至於一聽到要發生大地震就膽戰心驚、悲天憫人、慌了手腳。
他們更多的是震驚以及強烈的好奇心。
要知道,地震預測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公認的科學難題,準確的地震預測更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當前的監測技術無法直接觀測星球內部,自然無法對地震的孕育過程和影響這一過程的種種因素提供有效的觀測資料,而且有關方法所觀測到的各種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現象,都呈現出極大的複雜性,哪些因子是直接的、哪些因子是間接的都尚未形成理論,頂多只能透過大地構造活動的位移、岩層構造應力波的變化等幾十項監測資料間接地作為判斷依據,所以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能做出很粗略的估算。
像地震科研團隊這樣能有七八分把握、且地震預測的時間精度提升到了“天”級別,已算是歷史性的飛躍成果了。
現在夏國秦院士的團隊居然說最佳化了他們的地震預測數學模型、修正了他們原本的預測結果,還提升了預測的精度,連震中、震源深度、具體的時間節點都預測出來了?
在震驚之餘,他們更好奇自己的模型是如何被最佳化的,以及這次的預測結果是否真的準確。
慕尼黑大學的亞爾斯·勞森教授的觀點代表了大多數團隊成員的態度:
“自然災害的發生是無法避免的,起碼在目前的科技下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對災難心存敬畏,對受災民眾心存悲憫,因此更希望能透過預測來減輕損失。如果秦院士團隊對這次真的成功預測了地震,而且將時間精度提升到‘小時’級別,那對於人類的地震學研究來說,將會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人類終於可以宣佈戰勝了又一個‘不可能’。鑑於秦院士團隊過往創造的奇蹟,我們更傾向於相信他們做到了,並且非常希望能掌握這種偉大的預測技術。”
正是基於這樣的態度,雖然預測結果正確與否要三四天後才知道了,但地震科研團隊在拿到寧青筠發來的詳細最佳化原理和最佳化過程以及最佳化後的數學模型,還是急不及待地全員投入到研究之中。
……
實際上不只是歐洲氣象中心,各個國家的氣象中心都收到了寧青筠發出的“地震預測數學大模型”和“地震預測大模型應用程式”,前者是詳細的數學模型,後者是能附上原始碼的計算機程式,根據數學模型轉化而成,各國氣象中心可以直接在計算機上執行,也可以根據本國的超算系統進行原始碼的修改、重新打包成計算機程式以便於在自己的超算上執行。
不管是上面哪種方式,只要按照具體的操作指引與要求,每天匯入本國本地區的地震監測資料到這計算機程式中,就能較準確地預測本國在10天之內發生地震的機率及具體的時間地點。
幾乎整個世界都轟動了。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宣稱能準確預測地震的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