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楊愁得頭髮都要白了,這時辦公室的電話響了,老楊看了眼來電,精神一振,馬上拿起話筒:“怎樣,和國外那幾家公司洽談的結果如何?”
那邊苦澀道:“領導,我們盡力了,但對方提出來的條件都很苛刻,光是技術授權費就要10億起步,像是‘固體水技術’、‘液態膜技術’,‘人工植被技術’的專利,都只能臨時授權,最長授權五年,五年後要另外談授權價格,而且這只是專利授權費,所有的材料都得從他們那裡進口……”
“十億?五年?還要進口材料?他們還不如去搶!”以老楊這樣的城府,聽到外國那些公司報出的授權價格,也氣得差點就把話筒都砸了!
原本他想著國內沒聽聞有什麼新技術,那就嘗試看能不能採用國外最新的先進技術,降低成本,哪怕要付出專利費,只要效果好,平攤下來的成本說不定會更低。
但哪想到那些國外公司竟會獅子開大口,開出如此離譜的價格來!
那根本沒得談也不必談了!
老楊寧可用最笨最土的植樹造林法子,也不能讓這些外國公司長期吸著國家防沙治沙的經費!
重重地結束通話電話,老楊在辦公室裡煩燥地來回踱步。
這時秘書魯信平敲門而入,提醒道:“老闆,到開會時間了。”
老楊看看時間,果然已到了開會時間。他從昨晚就讓人逐一通知了在京城及附近城市、防沙治沙的專家教授們過來開會,這也是他目前唯一的救治稻草了。
老楊理了理衣服,努力讓自己恢復平靜,才離開辦公室,來到會議室。
會議室時早已黑壓壓地坐滿了人,看到老楊進來,所有人忙起身相迎。
“閒話虛禮就不必了,我直接開門見山。”老楊擺擺手,示意所有人坐下。
看著眼前這起碼雲集了全國九成左右專門研究防沙治沙課題專案的專家教授們,老楊儘可能地將聲音語音放得平緩:
“今天召集大家來的目的很簡單,最近五月份時發生過的沙漠極端氣候現象,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了,為了避免類似的災害再發生,我們打算加大防沙治沙的力度,想聽聽各位專家們的意見。”
老楊找了個可以公開的理由,隨即提出了自己的需求:“我的要求只有兩個,一是五年內要看到明顯效果,二是費用要低、且能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每畝的成本不能超過1500元!”
許多原本躍躍欲試、打算好好表現一番,推廣自己研究成果的專家教授們,一聽到這兩個要求,立刻便不吭聲了。
老楊一個個地環視眾人,眼中的希冀慢慢消失了,他不甘心地點名道:“胡教授,你們學校的實驗室團隊,不是有個‘沙土轉化技術’的國家級重點研究課題嗎?這兩年經常有論文在國內刊物上發表,我都聽聞過了,怎樣,你這技術能不能達到我的要求?”
這“沙土轉化技術”老楊還是有很深印象的,就是在沙漠裡新增植物纖維粘合劑,可以迅速地將沙漠轉化為可以種植農作物的普通土壤,最大的特點就是能迅速投產,還有一定的農作物產出。
胡教授尷尬地站起來:“領導……我對團隊的這項技術效果有信心,只是成本較高……”
老楊打斷道:“我知道,之前你們說過是2700元每畝,後來說全力攻克技術難關,降低了每畝成本,降低到多少了?”
胡教授小心翼翼地看著老楊的臉色:“目前,最低也要2500元每畝……但我們還在努力繼續降低成本,五年內必定可以降低到2000元每畝……”
這還是他瞧老楊的臉色不對,沒敢報最真實的數字。事實上這2500元每畝只是材料的成本價,沒計算人力成本,而且後續種植的耗水量也大,根本無法在原本就缺少水源的沙漠地區大規模推廣。
老楊越聽越氣,差點就要拍桌子了。
申請研究經費時吹牛皮時吹得上天了,但拿著國家下撥的2000萬研究經費,花了兩年時間,就只降低了200元每畝的成本?
他強行壓下怒火,轉頭看向另一個教授:“張教授,如果我沒記錯,你們上個月提交過一份‘新型胡楊林種植技術體系’的報告,說能極大提高胡楊林的存活率?”
張教授額上冒汗,起身小聲道:“我們的新型技術體系確實能將胡楊樹的存活率從十年期的5%提升到20%左右,只是成本……”
老楊臉色一沉:“直接說吧,成本會增加多少?”
“在目前胡楊林每畝種植成本上,會再增加600元左右,大概……3500每畝。”張教授的聲音越說越小,到最後時幾乎只有他自己聽到了。
雖然從效果提升了4倍,成本只增加了20%的角度來說,這項技術的價效比已很高了,但3500元每畝的成本,依然與老楊提出來的目標1500元每畝整整差了2000元!
老楊胸膛起伏,強壓下火氣,又接連點了七八個專家教授的名,結果沒一個能讓他滿意的,防沙治沙技術的單價成本在2000元每畝以下的都沒有!